人民網>>知識產權

[4·26特別策劃]讓光影之夢創新延續【2】

2014年04月17日11:33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    手機看新聞

知識產權護佑電影成長:

知識產權:護佑電影成長的幕后英雄

編者按

第14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主題是:“電影——全球摯愛”,這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激發我們去全方位地探討電影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從創作角度來看,電影藝術生動地再現生活,成為全世界觀眾的精神盛宴﹔從技術角度看,它把人類創造出的眾多先進技術用於其中,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從法律角度看,它融合了專利、商標、版權等多種知識產權制度,給予電影權利人全方位的保護。特邀請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理事長朱永德、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對電影與知識產權的關系進行深入解讀。

電影的誕生

記者:藝術從文學、美術、攝影這些靜態形式發展到動態的電影,技術功不可沒,隻有技術的創新,才能將藝術立體而生動的搬上熒幕。您如何看待電影的誕生與科技創新的關系?

朱永德:電影的誕生是與科技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制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制成功了“活動電影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裡,正式向社會公映了《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紀實短片。盧米埃爾兄弟成為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因此,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被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被稱為“電影之父”。

具體來講,電影技術充分運用了多種先進的科學原理。它運用了生物學、心理學,使影像在人眼中產生視覺暫留,從而刺激了人大腦復雜的聯想,並通過人的心理作用,產生“似動”效果,最終感覺到銀幕上放映的影像具有動感,是有“生命力”的﹔它也運用了材料科學,並採用了金屬制成的電影攝影機、洗印機和放映機﹔同時還採用了特殊玻璃制成的光學系統,採用了化學藥劑來洗印膠片,採用了化工原料制成電影膠片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電影運用了電子學、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特別是跨入21世紀后,電影數字技術的應用,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電影工藝,更為電影的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記者:如您所說,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這也賦予了電影在形式上的獨特之處,但同為藝術,內容仍然是電影最核心的生命力,您又如何看待電影與文化的關系?

朱永德:電影的誕生不過100多年。一般人們都認為,電影是近代出現的綜合的藝術形式。我認為,電影的母親是科技,父親是文化,電影是科技發展與文化創新的孩子。

為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如果隻有科技,而沒有文化的注入,電影也難以長遠發展。就像早期的電影,一般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后來,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單鏡頭到多鏡頭剪接的發展,鏡頭語言得到不斷創新﹔接著,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使得電影形象表現力更為豐富,具備了電影藝術一切必要的表現元素。同時,電影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鑒與吸收小說、戲曲、話劇等其他藝術門類的長處,這讓文化對電影創新的影響越來越大。電影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成為風行全球,具有極大社會影響力的藝術門類。

此外,如果說電影是一個孩子,在他成長過程中,就會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和經濟發展、資本運作和傳播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就使得電影既有意識形態的屬性,也有商品的屬性﹔既要求有思想性,也需具備藝術性和觀賞性等多種屬性。

記者:如上所說,電影的是科技與文化創新的孩子。要呵護這個孩子健康成長,我們還需要法律制度去維護。電影的技術特征決定了它離不開專利制度的保護,您能介紹下電影的誕生與專利制度的關系嗎?

 李順德:從技術層面上來看,電影是圖像記錄、儲存、處理、再現技術的產物,也是圖像記錄、儲存、處理、再現技術發展的見証。照相技術開創了全真圖像記錄、儲存、再現技術的先河,電影技術在照相技術的基礎上完成了從“靜止”到“活動”全真圖像記錄、儲存、再現技術的升華、質變。電影技術是對照相技術的創新、改進和發展。如同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技術一樣,照相技術和電影技術都是在專利制度的激勵、支撐、保護下產生、發展、成熟起來的,並逐步實現實用化、商業化、產業化,也是在專利制度的激勵、支撐、保護下,不斷創新、改進、發展、突破、與時俱進,保持了旺盛的活力,長盛不衰。

事實証明,專利法律制度確實是一項激勵、保護發明創造的制度,世界上90%以上的發明都是首先在專利文獻中披露、公諸於世,獲得專利保護。電影技術領域也不例外。可以這樣說,電影產業的發展和輝煌,離不開電影技術的發展和支撐,電影技術的發展和支撐離不開專利制度的保駕護航,專利制度是電影產業和電影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重要推手。

記者:從電影的內容看,它是我們生活的藝術再現,要保護這些具有獨創性的,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內容,我們需要從版權的角度對其進行保護,能談談版權制度與電影的關系嗎?

李順德:版權制度起源於15世紀后期的英格蘭,伴隨著16世紀印刷術傳到英國,1709年英國通過了歷史上第一部版權法《安妮法》。電影藝術的出現對於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它使得許多珍貴的歷史事件、歷史場景、歷史人物百年之后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宛如身臨其境,可以深刻感受、體會、學習、借鑒、反省。電影成為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重要工具,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証。

這些制度最初都是保護印刷作品的相關權利。電影的誕生讓版權保護的范疇得以擴大。可以說,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版權法律制度的誕生,也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萌發了人類對於現實形象、情景進行真實記錄、儲存、再現的向往和追求,促進了電影技術的發展。

電影的發展

記者:電影既然是技術和文化結合的產物,那麼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電影的表現形式也必然會有一個發展過程。可以說,電影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無論是拍攝器械、傳播載體還是鏡頭語言,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從電影技術沿革來看,主要經歷了哪幾次大的變革?

朱永德: 從技術上講,電影史上有幾次大的創新,一次是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一次是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一次是從2D電影到3D電影,最后是從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的創新。

1927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5年,馬摩裡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1999年,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大師喬治。盧卡斯拍攝的影片《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標志著世界電影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不過,在此以前也出現過其他一些利用數字技術制作的電影。數字技術的出現和在電影制作中地運用,使影視藝術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也讓影視藝術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至於3D電影的發展,在膠片時代也能拍攝,但直到數字技術運用后,3D電影才得以突破性發展。 

記者:當下,我們仍處在數字電影發展的大潮中。數字技術的出現給電影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朱永德: 數字電影的發展不是偶然,它既是電影技術革命發展的趨勢,也是現代計算機工業技術和計算機應用理論發展的必然。數字技術給電影產業帶來了最深遠的影響,有些變化已經明顯看到,還有更多變化將在不久的未來產生。

數字技術豐富了電影的創作手段,變革了生產工藝,降低了制作成本,極大提升了電影傳播能力,大大開辟了電影產業的新天地。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拍攝電影的時候,那時膠片很貴,廠裡規定耗片比是1:3.5,但實際上拍攝1.5小時的電影,就使用了4.5小時的膠片,這就極大限制了拍攝次數,也限制了更多拍攝手法的創新。現在用數字技術拍攝,可以無限次地重拍和修改,既降低了成本,也便於創新。

當然,最大的影響還屬數字技術給電影的傳播帶來的變革。電影傳播是電影發展的糧食,如果電影不能在廣泛傳播中獲得回報,電影制作就難以為繼。此前,影院放映、電視傳播的范圍和區域都很有限,尤其如果觀眾去影院觀影要受院線排片、檔期的影響,還受時間限制,並且有附帶消費。數字技術的發展,能讓觀眾在家中就能得到在影院的觀影體驗,而且沒有了時間、人數和區域的限制,這將極大提升電影的傳播范圍,大幅增加電影受眾。

記者:電影技術的演進和發展,必然也體現在對專利制度的影響上,對此,您如何看待?

李順德:電影的制作技術,經歷了存儲媒體從傳統膠片到磁帶、光盤、硬盤的發展,信息記錄從光信號記錄到電磁信號、模擬電信號、數字電信號記錄的發展,圖像生成從真實錄制到特技攝制、特技合成、電腦制作的發展,圖像色彩從黑白到彩色的發展,圖像質量從普通清晰度到高清晰度的發展,圖像分辨從普通肉眼到高倍顯微的發展,圖像攝制從普通速度到超低速、超高速的發展,圖像伴音從無聲到單聲道、立體聲的發展﹔電影的傳播技術,也經歷了圖像放映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立體(3D)銀幕、全息銀幕的發展,圖像放映設備從單一電影放映機到錄像機、電視電影放映機、VCD、DVD、計算機、視頻點播機的發展,圖像傳播媒介從單一電影銀幕到電視機、計算機終端、手機的發展,圖像放映主體從單一電影院到無線電視台、有線電視台、網絡電視台、網絡服務商、一般消費者的發展等。在上述各種與電影發展相互關聯的技術領域中,我們時時可以感受到各式各樣專利的存在和影響。而隨著每一件專利的誕生,專利制度也會或多或少地隨之調整,以實現更好地保護。

記者:從內容角度看,電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需要版權等相關法律去保護它。但其復雜性,又決定了一兩部單獨的法律難以完全保護它的權利,對於與電影相關的版權的保護,它到底涉及哪些領域,怎樣才能實現對電影相關權利的全保護?

李順德:電影出現在已有的音樂、歌曲、舞蹈、戲劇、曲藝、雜技、魔術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基礎上,是藝術形式的一個重大突破。包括電影在內的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雖然不是版權保護的客體,不能用版權進行保護,但是通過這些藝術形式表演的節目絕大部分都是可以受到版權保護的,例如音樂作品、舞蹈作品、戲劇作品、電影作品等。其中的電影作品顯得有些特殊,在有關版權的國際公約和各國的版權法當中,往往將電影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作品專門加以規定,這與電影作品所具有的特殊、復雜的屬性是分不開的。 

電影作品從其產生的方式來看絕大部分屬於演繹作品,從一般文字作品(例如小說、傳記、新聞報道等)到電影劇本,要進行“演繹”,從電影劇本到“電影作品”也是一種“演繹”創作。這是大家所公認的。

電影作品從其創作過程來看又是一種合作作品。原作作者、編劇、樂曲作者、導演、攝影師、剪輯師、錄音師等都是合作作品的合作作者,有的國家甚至把演員也視為是電影作品的作者之一。

從版權的行使方式看,有些國家把電影作品視為具有“雙重版權”的匯編作品,因為除了電影制片廠(或制片人)對整個電影作品享有版權以外,電影作品的編劇、導演、攝影師、錄音師、樂曲作者等人均可以對電影作品中可分開的、屬於自己的創作部分分別享有各自的版權。

也有些國家把電影作品視為職務作品(或雇佣作品),整個電影作品的版權(至少是全部經濟權利)歸電影制片廠(或制片人,包括法律實體和自然人)所有,精神權利的一部分(至少是署名權)歸導演、編劇等人所有。

電影的產業化與保護

記者:經過100年來的發展,電影已經從一種藝術形式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版權產業,您如何看待電影的產業化過程,能否介紹下電影產業化的相關內容?

李順德:從人類物質文明的層面上看,電影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版權產業)的重要支柱,而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支柱產業,在知識產權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版權產業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提出來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參考美國對版權產業分類的基礎上,在其2003年《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查指南》中,按照國際標准產業分類(簡稱ISIC)代碼界定的版權產業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核心類版權產業,是指完全從事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和展覽或銷售和發行作品及其它受保護客體的產業,電影產業就屬於核心類版權產業。

1996年以來,美國核心類版權產業在外貿出口、增長速度、吸納就業人數增長等指標上,多年來一直在各行各業中名列前茅,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成為美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在電影產業方面,美國走在世界前列,而且擁有全球第二大電影產品市場。

記者:如您所說,現代社會,版權產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那麼,中國目前是怎樣的一個狀況?

李順德:中國電影市場如今已是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如何加快我國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已經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 

盡管如此,我國的電影產業仍然處於發展初期階段,與美國等國家相比,包括電影產業在內的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還是偏少。未來,大力發展版權產業仍然是當務之急。

記者:我們都知道,盡管目前中國的電影市場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在創新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那麼,該如何保護創新,促進電影發展呢?

朱永德:電影既是創意產業,又是版權產業。沒有創意,電影就出不來好的作品。而作品的本質,是以版權為核心的無形資產。因此,要促進電影發展,保護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必不可少。

我國電影著作權保護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數字技術的發展,給版權保護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一方面,面對技術發展,海量信息及極大的傳播面,電影著作權人難以監控和掌握作品在網絡上被使用的情況,更無法計算版權收益的損失和侵權者的非法盈利。另一方面,搜索引擎、聚合類視頻網站等各種新應用不斷出現,如果網絡服務提供商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版權,將使得盜版傳播和下載越來越便捷。此外,網絡的高速發展,使得立法滯后和執法不嚴的現象顯得更為嚴重,這為盜版提供了生存空間。

記者:我們都知道,我國對版權的保護力度近年來一直在加強,但因電影相關的知識產權呈現出復雜性,未來,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對此,您有何看法?

李順德: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以商標、商號、商譽等知識產權為主要載體構成的品牌的運作、保護,成為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無形資產。美國的“好萊塢”品牌就是一個証明。電影所創造的“米老鼠”“唐老鴨”“哈裡·波特”等商品化形象,深入到多種多樣的商品和服務營銷之中,源源不斷地轉化為財富,帶動了多種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支撐電影產業商業運作的堅實基礎仍然是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尤其是商標法律制度及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

要想讓電影作品極大地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滿足人類的精神享受,就需要電影作品不斷推陳出新、百花齊放,需要保証電影產業的良性循環、持續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就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版權保護。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版權保護,就談不上電影產業的正常生存,更談不上電影產業的繁榮、健康發展。可以說,知識產權的整體制度安排,是呵護電影事業發展的幕后英雄。(記者 向 利 劉 仁)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永戰(實習生)、趙竹青)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