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發明創造很可能未曾持續地發展,或實用功能有限,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高超的科技智慧,如秦陵銅車馬、指南車和水運儀象台等。銅車馬不是實用的車輛,但凝聚著精湛的銅器制造工藝,能讓我們了解到秦代的車制和系駕方法。指南車反映了古人設計特殊功能傳動機構的才智。水運儀象台集成了計時、天象演示以及天文觀測的功能,創制者發明了巧妙的“擒縱機構”,並以成套的繪圖表達機械構造,展現出中國人設計復雜機械系統的杰出水平。
有些發明創造在技術的復雜性方面不甚突出,卻對文明進程產生過不小的影響。構造比較簡單的馬鐙,作為一項騎乘技術發明,顯著提升了騎兵的戰斗力。馬鐙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度,一直影響到歐洲。風扇車至晚在18世紀傳入歐洲,填補了歐洲將谷粒與糠秕分離機械的空白。
我們未推薦那些因為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斷其科技內涵及原創性的發明。有些發明創造已成長期難解之謎。比較典型的例子如三國時期的“木牛流馬”。
不同的古代文明對科技發展都作出了貢獻。例如,兩河流域發明了車輛,古埃及建造了金字塔,古希臘人構建了幾何學體系,阿拉伯人發展了三角學,等等。我們須將中國與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等文明進行比較,審慎地判斷哪些發明創造是中國人做出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心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的清單,使之更加精准。
中華民族成就了不少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顯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創造的時間分布並不均衡。我們通常認為盛唐時代的科技創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長期被認為偏安積弱的宋代卻做出輝煌的創造發明。到了明清時期,陷入五百多年的科技發展緩慢期,鮮有重大發明創造。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縱觀古代歷史,有些技術和科學知識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不過,許多比較復雜的技術和知識很可能通過傳播而被不同的古文明分享。比如,中國人通過多種途徑向世界貢獻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栽培方法,以及絲織、瓷器、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方面的技術,也引種了小麥、棉花、玉米、馬鈴薯和西紅柿等作物。同時,有些發明創造是在傳播基礎上的二次創新,但其達到的成就依然堪稱杰出。眾所周知的“絲綢之路”就不僅是中國與世界貿易交流的通道,同時也是技術與科學知識的傳送帶,更可謂人類文明交流的大動脈。
2011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正在開展“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系列專題研究,嘗試用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探討科學概念與理論的創造、技術的發明與創新、理論與經驗的關系,探討思維方式與知識表達、知識的傳播與會通、知識的全球化以及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互動等問題,以期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新的闡釋。同時,我們還將通過不同的形式,向社會傳播科技史研究的新成果。我們期待先賢發明創造的智慧能夠成為激勵當代國人創新的持續動力!(張柏春、羅桂環、韓健平、孫顯斌、徐丁丁執筆)
來源:光明日報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