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14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主題是:“電影——全球摯愛”,這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激發我們去全方位地探討電影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從創作角度來看,電影藝術生動地再現生活,成為全世界觀眾的精神盛宴﹔從技術角度看,它把人類創造出的眾多先進技術用於其中,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從法律角度看,它融合了專利、商標、版權等多種知識產權制度,給予電影權利人全方位的保護。本報特邀請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理事長朱永德、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對電影與知識產權的關系進行深入解讀。
電影的誕生
朱永德,現任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理事長、中國版權協會副理事長。朱永德對電影的感悟,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的,電影的母親是科技,父親是文化,電影是科技發展與文化創新的孩子。
李順德,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在採訪中,他表示,保証電影產業的良性循環,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就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版權保護。
記者:藝術從文學、美術、攝影這些靜態形式發展到動態的電影,技術功不可沒,隻有技術的創新,才能將藝術立體而生動的搬上熒幕。您如何看待電影的誕生與科技創新的關系?
朱永德:電影的誕生是與科技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制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制成功了“活動電影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裡,正式向社會公映了《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紀實短片。盧米埃爾兄弟成為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因此,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被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被稱為“電影之父”。
具體來講,電影技術充分運用了多種先進的科學原理。它運用了生物學、心理學,使影像在人眼中產生視覺暫留,從而刺激了人大腦復雜的聯想,並通過人的心理作用,產生“似動”效果,最終感覺到銀幕上放映的影像具有動感,是有“生命力”的﹔它也運用了材料科學,並採用了金屬制成的電影攝影機、洗印機和放映機﹔同時還採用了特殊玻璃制成的光學系統,採用了化學藥劑來洗印膠片,採用了化工原料制成電影膠片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電影運用了電子學、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特別是跨入21世紀后,電影數字技術的應用,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電影工藝,更為電影的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記者:如您所說,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這也賦予了電影在形式上的獨特之處,但同為藝術,內容仍然是電影最核心的生命力,您又如何看待電影與文化的關系?
朱永德:電影的誕生不過100多年。一般人們都認為,電影是近代出現的綜合的藝術形式。我認為,電影的母親是科技,父親是文化,電影是科技發展與文化創新的孩子。
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如果隻有科技,而沒有文化的注入,電影也難以長遠發展。就像早期的電影,一般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后來,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單鏡頭到多鏡頭剪接的發展,鏡頭語言得到不斷創新﹔接著,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使得電影形象表現力更為豐富,具備了電影藝術一切必要的表現元素。同時,電影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鑒與吸收小說、戲曲、話劇等其他藝術門類的長處,這讓文化對電影創新的影響越來越大。電影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成為風行全球,具有極大社會影響力的藝術門類。
此外,如果說電影是一個孩子,在他成長過程中,就會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和經濟發展、資本運作和傳播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就使得電影既有意識形態的屬性,也有商品的屬性﹔既要求有思想性,也需具備藝術性和觀賞性等多種屬性。
記者:如上所說,電影的是科技與文化創新的孩子。要呵護這個孩子健康成長,我們還需要法律制度去維護。電影的技術特征決定了它離不開專利制度的保護,您能介紹下電影的誕生與專利制度的關系嗎?
李順德:從技術層面上來看,電影是圖像記錄、儲存、處理、再現技術的產物,也是圖像記錄、儲存、處理、再現技術發展的見証。照相技術開創了全真圖像記錄、儲存、再現技術的先河,電影技術在照相技術的基礎上完成了從“靜止”到“活動”全真圖像記錄、儲存、再現技術的升華、質變。電影技術是對照相技術的創新、改進和發展。如同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技術一樣,照相技術和電影技術都是在專利制度的激勵、支撐、保護下產生、發展、成熟起來的,並逐步實現實用化、商業化、產業化,也是在專利制度的激勵、支撐、保護下,不斷創新、改進、發展、突破、與時俱進,保持了旺盛的活力,長盛不衰。
事實証明,專利法律制度確實是一項激勵、保護發明創造的制度,世界上90%以上的發明都是首先在專利文獻中披露、公諸於世,獲得專利保護。電影技術領域也不例外。可以這樣說,電影產業的發展和輝煌,離不開電影技術的發展和支撐,電影技術的發展和支撐離不開專利制度的保駕護航,專利制度是電影產業和電影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重要推手。
記者:從電影的內容看,它是我們生活的藝術再現,要保護這些具有獨創性的,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內容,我們需要從版權的角度對其進行保護,能談談版權制度與電影的關系嗎?
李順德:版權制度起源於15世紀后期的英格蘭,伴隨著16世紀印刷術傳到英國,1709年英國通過了歷史上第一部版權法《安妮法》。電影藝術的出現對於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它使得許多珍貴的歷史事件、歷史場景、歷史人物百年之后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宛如身臨其境,可以深刻感受、體會、學習、借鑒、反省。電影成為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重要工具,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証。
這些制度最初都是保護印刷作品的相關權利。電影的誕生讓版權保護的范疇得以擴大。可以說,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版權法律制度的誕生,也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萌發了人類對於現實形象、情景進行真實記錄、儲存、再現的向往和追求,促進了電影技術的發展。
電影的發展
記者:電影既然是技術和文化結合的產物,那麼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電影的表現形式也必然會有一個發展過程。可以說,電影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無論是拍攝器械、傳播載體還是鏡頭語言,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從電影技術沿革來看,主要經歷了哪幾次大的變革?
朱永德: 從技術上講,電影史上有幾次大的創新,一次是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一次是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一次是從2D電影到3D電影,最后是從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的創新。
1927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5年,馬摩裡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1999年,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大師喬治.盧卡斯拍攝的影片《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標志著世界電影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不過,在此以前也出現過其他一些利用數字技術制作的電影。數字技術的出現和在電影制作中地運用,使影視藝術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也讓影視藝術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至於3D電影的發展,在膠片時代也能拍攝,但直到數字技術運用后,3D電影才得以突破性發展。
記者:當下,我們仍處在數字電影發展的大潮中。數字技術的出現給電影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朱永德: 數字電影的發展不是偶然,它既是電影技術革命發展的趨勢,也是現代計算機工業技術和計算機應用理論發展的必然。數字技術給電影產業帶來了最深遠的影響,有些變化已經明顯看到,還有更多變化將在不久的未來產生。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