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雷朋”,大家最先想到的會是意大利羅薩奧蒂卡集團旗下的“雷朋眼鏡”,但是近日國內一則有關“雷朋”同音不同字的商標之爭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商標糾紛、知識產權領域。據悉,目前持有國內“雷朋”文字商標的企業是廈門彰泰隔熱膜有限公司,其主要是生產汽車隔熱膜,且已經在國內外汽車市場已經具有了較高知名度,彰泰公司認定已通過申請注冊的“雷彭”商標(指定使用在第17類絕緣材料、廢包裝用塑料膜等商品上)有傍名牌的嫌疑,要求商標總局予以注銷。
報道指出,擁有“雷朋”汽車隔熱膜商標的彰泰公司先后三次提出質疑,在異議期內,先是提出了異議申請,之后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駁回,在被駁回之后,彰泰公司又提出了復議申請,在經過系列復審裁定后,商標局的商標評審委員會同樣駁回了其復議的申請,隨后,彰泰公司不服復議結果,向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彰泰公司始終堅持已核准注冊的“雷彭”商標和自己持有的商標過於相似,雖然在指定的商品類別細分上有差異,但是商標的原料和形態等基本相同,“雷彭”明顯是屬於惡意侵權。但是在經過北京第一中院的認定之后,原告方彰泰公司依然是被駁回了訴訟請求,維持原判,理由是雖然二者讀音類似,但是對於二者所代表的商品而言,顯然是不同的,區別明顯,因此不構成侵權。
到底該如何界定同音不同字商標是否侵權,如果注冊此類商標的話,是否涉嫌侵權,又該如何界定這種行為,針對此次同音商標糾紛,北京中細軟集團資深商標專家孔軍民給出了解釋,孔軍民認為,首先同音商標糾紛案件近些年確實是居高不下,由於我國漢字數量有限,加上國人知識產權意識提高,商標注冊量是連年攀升,但是商標是不可再生資源,可注冊的商標將會越來越少,加上目前國內閑置商標利用率低下,這就使很多人不得已冒險申請同音不同字的商標。從知識產權保護角度講,注冊此類商標風險是非常大的,一旦你注冊商標是類似的知名商標,無疑,侵權行為明顯,現在工商部門對此類“傍名牌”式的商標侵權行為處罰力度是非常大的。
談到如何規避此類同音不同字商標的侵權風險,孔軍民認為:首先這要求企業要重視防御性商標的注冊保護,像這次案例中的彰泰公司,可以把與自己相近的商標都進行注冊,這樣可以起到防御性商標的保護作用,目前國內的知名企業,包括格力集團、聯想集團、百度在線、騰訊公司、阿裡巴巴等在內,對與自己相關或者類似的商標全部實行了注冊﹔其次,同音不同字商標也體現了目前商標注冊行業的困境,可注冊的商標形式是否需要拓展,除了文字、圖形等基礎性商標之外,是否應該鼓勵聲音、顏色等新型商標注冊類型,同時依據經濟發展的形勢拓寬商標注冊的類目等﹔最后,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條例是關鍵,這要求行業內,對商標代理機構來講,要及時向用戶普及相關商標常識,引導用戶注冊使用新型商標,同時要求國家要對商標法等相關法律條文進行完善補充,要對此類商標侵權有明確的界定和處罰方式,採取多種手段去減少商標侵權的發生。
據中細軟集團旗下的知識產權服務平台中華商標超市網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起,,中華商標超市每年受理的各類商標侵權糾紛案例不下千次,“傍名牌”式的商標侵權是主要表現,但是由於缺乏相關的法律條文約束,很多企業在被侵權之后,損失巨大,且由於侵權方所受處罰力度較小,使得此類侵權案件無法得到根治。但是值得一提的,在困境面前,機遇也應運而生,中華商標超市的負責人王波濤告訴記者,由於可注冊新商標類型不斷減少,更多企業或者個人開始採用直接購買的模式來取得閑置商標的使用權,也許未來閑置商標將會是知識產權行業的“新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