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歷時4年多的專利訴訟,從德國打到美國,從應訴到反訴,面對來勢洶洶的世界500強企業——日本Kaneka公司,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浙江醫藥)選擇了奉陪到底。今年4月,德國法院終審判決浙江醫藥勝訴,為浙江醫藥在很大程度上掃清了輔酶Q10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專利障礙。而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德州休斯頓地方法院,浙江醫藥訴日本Kaneka公司專利無效的案件仍在進行之中。
“來之,戰之,勝之。”這是負責公司專利工作的浙江醫藥新昌制藥廠知識產權部經理勞學軍對於這場訴訟的評價。“創新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是基礎,公司重視並組建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是關鍵,建立預警機制未雨綢繆主動出擊是保障。”勞學軍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歷了這場跨國知識產權訴訟后,公司更加意識到知識產權對於一家新藥研發企業的重要性。
“專利讓我們有底氣”
2011年7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對浙江醫藥發起“337調查”。2012年9月27日,該案行政官發布初步裁決令,裁定浙江醫藥初勝。2012年年末,ITC最終裁定浙江醫藥獲勝,“不侵犯日本Kaneka公司在美國注冊的340號專利所聲稱的權利要求,沒有違反337條款”……當《“337調查”,浙江醫藥勝了》的新聞報道作為浙江藥企獲勝第一案而被國內媒體爭相轉載時,勞學軍和同事們卻一點都沒覺得吃驚。因為早在該案啟動調查之前,他們就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原來,早在2010年11月,日本Kaneka公司就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法院起訴浙江醫藥侵犯了其歐洲相關專利。浙江醫藥於2011年2月18日收到訴訟文書后,立即啟動預警機制,積極應對。與在德國積極應訴並發起反訴的同時,浙江醫藥時刻關注美國市場動向。“當時,對方已經在美國提交相關專利申請,一旦授權,他們肯定會在美國起訴我們侵權。”勞學軍說,正是因為早有准備,讓浙江醫藥在后來的“戰役”中游刃有余。
“輔酶Q10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爭的就是這口氣!”正是這一點,讓浙江醫藥在應訴時底氣十足。很快,該公司成立了由董事長、總經理負責的應對小組。全公司上下一條心,在材料准備及工廠調查過程中沉著應對,有條不紊。案件發生后,國家商務部、浙江省商務廳等部門多次給予業務指導,組織相關知識產權專家、律師來浙江醫藥指導應對,鼓勵企業積極應訴,“新昌縣維生素及其衍生物對外貿易預警點”也提供了專利信息支撐。最終,一直掌握案件主動權的浙江醫藥在德美雙線戰場上大獲全勝。
“創新是藥企生命線”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對於遭遇“337調查”等國際知識產權訴訟案的中國企業來說,不乏面臨生存問題而“背水一戰”的經歷,然而當時的浙江醫藥並非如此。“如果在當時不應訴,把市場拱手讓人,對我們來說其實影響不大。”浙江醫藥生命營養品公司研發部總經理許新德表示,當時輔酶Q10產品僅佔浙江醫藥總銷售額3%左右。對於浙江醫藥來說,與其說為了反戈一擊,其實更是把這次訴訟當成維護民族醫藥品牌的絕佳機會。
“過去,中國藥企是跟在外國企業后面跑,跑得大汗淋漓還跟不上,漸漸地我們明白,企業隻有拿出最好的原研藥產品,才有可能跑到別人前面,才可以做規則的制定者。”許新德表示,近年來,浙江醫藥在所有產品開發時都遵循專利優先的原則。“先考察它在國際上有沒有人做,做了之后他們都擁有什麼專利,這些問題必須放在第一步研究。”正如許新德所言,浙江醫藥一直以來都將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產品、技術創新。自2005年至今,已投入近12億元的研發費用,該費用每年的支出佔公司銷售額的3%以上。
隨著原創性的藥物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浙江醫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知識產權“成績單”。截至2014年底,浙江醫藥共提交436件專利申請;擁有授權專利168件,其中發明專利164件,佔比高達97.6%。近年來,浙江醫藥已經有維生素E等多個產品做到了品質優於國外同類產品,從而成為了這些產品的標准制定者。如今,浙江醫藥已經是維生素E產量國內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產商,鹽酸萬古霉素佔全球產量的40%以上,專利產品出口額更是名列國內藥企前茅。
“對於一個致力於打造國際競爭力的藥企來說,創新就是企業的‘生命線’。醫藥行業的創新並不容易,研發一種新藥有時要10年甚至20年,但我們耐得住這份寂寞。隻有這樣,浙江醫藥才能在原研藥領域完全掌握國際市場的主動權,從容面對任何技術上的壁壘。”許新德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