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共提交國內外專利申請63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63件,佔比高達88.1%﹔全年專利授權量達352件,其中發明專利276件,佔比達78.4%。在2014年中,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的中山大學交上了一份“量質並舉、質量突出”的知識產權工作成績單。
作為我國華南地區知名的國家級重點院校,長期以來,中山大學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不僅在專利創造方面走在廣東省高校的前列,在專利產業化方面也不斷地進行探索及創新。
建章立制 促進規范管理
早在2004年,中山大學就成立了知識產權辦公室,今年4月,中山大學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進行了最新一輪的整合,將科技發展研究院、社會科學處、醫學科學處合並,下設產學研合作處,管理全校專利等知識產權的申請、登記及轉讓、實施許可。通過對管理機構的不斷整合,學校的管理架構日趨完善,進一步規范了知識產權及成果轉化的管理。
與管理架構不斷成熟相伴隨的,是中山大學關於知識產權工作的規章制度的不斷完善。早在2006年,中山大學便出台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規定,學校在成果轉化收益方面開創了“三七開”的政策,即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方面,發明者可獲得70%的收益分配,第一發明者又可獲得這其中70%的收益分配。該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在當時走在了國內高校的前列。此外,在職稱評審制度上,中山大學將發明專利與SCI論文一同視為教師聘任、考核的業績及條件﹔並建立了技術、應用與工程類教師的聘任體系,將教師在專利方面的業績,如是否擁有發明專利、是否促成專利的轉化等作為技術、應用與工程類教師職稱聘任的必要條件之一。
中山大學有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在成果轉化分配機制上的創新及職稱評審制度上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激發了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促進了學校成果轉化工作的發展。
多方推動 轉化成效顯著
截至2014 年底,中山大學有效發明專利達1601件,學校的眾多創新成果還先后獲得廣州市、廣東省及中國專利獎等多項榮譽。據該校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山大學專利數量穩定、專利質量顯著提升,出現了一部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利,其中部分專利在轉化中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如基於發明專利“一種化痰止咳的藥物及其生產方法”產業化開發的中藥五類新藥紅珠膠囊,已於2006年獲得新藥臨床批件,即將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據介紹,該藥的開發帶動了化橘紅產業的高速發展,為廣東省化橘紅藥材種植提供了技術保障,帶動了化州山區60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經專業的商業計劃和評估機構評估,預計未來3年內相關專利產品的年產值將達2億元,年利潤6000萬元、年利稅1.8億元的產業化規模。
此外,近年來,中山大學以專利作價入股、與企業合資成立股份公司的模式探索也初獲成效。以該校與廣東大華農動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例,雙方合作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學校以相關創新成果作價入股,4個專利項目通過評估作價1000萬元入股,成果完成人團隊佔50%的股份。
據了解,下一步,中山大學將嘗試以建設“中山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為契機,創新成果轉移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我們將嘗試以企業作為主體推動學校技術成果向市場轉移,將學校技術成果的優勢領域和企業、行業的主要技術需求相結合,突出重點、打造特色,建立符合市場規律、與市場接軌的機制,從而推動學校創新成果轉移工作邁上新台階,開創學校創新成果轉化的新局面。”該負責人表示。(知識產權報 通訊員 余威明 何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