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明 公平競爭創新發展
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2179件,位居全球企業第3位,成為中國企業中唯一一家連續5年穩居PCT國際專利申請全球前3位的企業。
“是專利法的實施,為中興通訊這樣的眾多中國企業帶來了創新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歷經3次修改,專利法為中外企業在中國一視同仁地公平競爭、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法治環境。”有著法學背景的中興通訊副總裁、首席法務官郭小明,在多年來從事企業法務工作實踐中,對專利法的實施,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知識產權戰略是中興通訊的核心戰略,專利資產是公司的核心資產,在市場競爭中,企業知識產權的地位也決定了企業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在郭小明看來,企業沒有專利寸步難行,沒有專利法激勵創新、保駕護航更是不可想象的。正是遵循專利法的原則,中興通訊在內部制度上對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以及職務發明的獎勵舉措、報酬分配等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管理體系。同時,在熟諳我國專利法律法規的認識,結合“走出去”的需要,還對海外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專利法律法規進行研究,掌握法律利器,抵御各種風險,護航企業健康發展。
截至2014年末,中興通訊在美國連續贏得了“337調查”的“四連勝”,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樹立了新的標杆。而事實上,其中的3起調查皆是美國的專利運營公司所為。這些專利運營公司從個人和破產公司手中低價收購專利,伺機對一些從事相關行業的企業發起專利侵權司法訴訟或行政調查,意在獲得巨額賠償。
雖然對方的“攪局”並沒有成功,但也給郭小明帶來了新的啟示:我們可以依法加大對專利運營探索的力度。實際上,在郭小明的倡導下,中興通訊早已就根據專利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開展了專利運營的探索,目的是進一步有效盤活企業專利資產,充分利用專利的競爭屬性及資產屬性為公司獲取直接或者間接經營收入的方式,並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和效益。
目前,中興通訊對專利資產的運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在標准必要專利嵌入方面,從早期的GOTA數字集群系統標准的全球成功商用及其帶來的許可收益,中興通訊目前是3G、4G相關國際標准的主要起草者,在全球30多個標准組織中居於領導地位,是全球70多個標准組織的成員。在專利運營收益方面,以龐大的專利資產族群為支撐,率先開發出目前業界領先的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和專利良性運營機制,同時與國內外主要的知識產權運營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專利交叉許可方面,遵循產業互利的原則,致力於與產業參與者一起推動創造合理、公平的市場、知識產權環境,促進行業內專利資源的共享。目前,中興通訊已經與微軟、杜比等業界主要專利持有者達成了廣泛共識與合作,並簽署了全球專利許可協議,還開創了國內企業向業界國際巨頭專利許可的先河。
“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當高,也隻有這樣的投入,才保証了專利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郭小明介紹,中興通訊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已超過10%,比例之高在國內企業中是不多見的,近5年研發投入超400億元,目前在全球已擁有超過6萬件專利,90%以上為具有高度權利穩定性和技術品質的發明專利。
“不管是‘走出去’還是在國內發展,企業都必須懂法守法,特別是專利法,這是企業贏得競爭、創新發展的關鍵。同時,熟悉專利法律規則,更是保護企業自己合法權益的需要。”郭小明認為。(趙建國)
唐田田 關注需求服務社會
整日埋頭審查,從未想過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某個重大歷史節點會和自己相關,2012年7月16日,當那一刻突然來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員唐田田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能夠親眼見証歷史的時刻——自己居然是我國第100萬號發明專利的審查員!“從那時起,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每一個審查員,其實都和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心手相連。”唐田田說,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關注我國專利事業的歷史,開始用心感受專利審查的當下。“回望過去,30年審查,變化如此之大,我為自己是推動巨變的一粒小分子而自豪!作為審查員,我們為變化而努力,因變化而成長。”
2004年進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當審查員至今,唐田田已從事專利審查工作10年有余,而這10年,正是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快速發展的10年。“當年剛入局時,聽‘老審查員’們講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手工檢索、手工審查的‘純手工’‘純紙件’時代,難以想象他們原來是在那樣的條件下做審查。而我入局時,已有比較系統和完善的培訓,有比較豐富的數據庫和比較好的硬件。”唐田田說。
唐田田告訴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最初自己對審查員工作的理解比較簡單,認為審查員就是審查好專利就夠了,整天埋頭審查案件,經常加班到晚上七八點,和同事討論審查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
但后來,隨著審查工作的不斷深入,隨著深入企業調研、對企業和社會的需求了解越來越多,唐田田開始意識到,審查工作其實不單純是在審查專利申請。“知識產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公眾對專利審查工作越來越關注,企業對專利審查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專利審查工作其實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知識產權事業發展階段以及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緊密相聯。”唐田田表示。
“10年前,我們更多的是在考慮如何做好審查,是單向的思維。而如今,我們開始考慮申請人的需求,開始考慮除了做好審查工作,我們還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做些什麼。”唐田田說。於是,做好審查工作之余,唐田田開始更多地關注企業需求。“10年前,我們在企業調研時,企業更多地關注專利基本知識。10年后,再去企業調研,我們發現,企業開始關注如何才能撰寫出更高質量的專利申請文件,如何獲得更好的保護范圍,如何有效利用專利信息,如何制定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等內容。這說明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在提高,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和定位在變化。”唐田田告訴本報記者。
這讓唐田田感覺非常興奮,也感覺到審查員其實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那就是審查員必須依法審查,高規格審查,高質量授予,用優質高效的審查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但同時也可以根據掌握的專利知識,為創新主體提供知識產權方面的咨詢,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專利法實施30年來,我國專利審查質量持續提升,專利審查周期也在不斷縮短,專利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專利審查工作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要義。我們要‘埋頭’做好審查,同時也要‘抬頭’仰望天空,積極合理利用審查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唐田田表示。(吳 艷)
邰紅 親歷發展見証輝煌
“非常感謝你准備的如此卓越的爭辯意見。你的轉達函包含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詳盡的爭辯建議。這是我15年來收到的來自國外律師中最優秀的關於審查意見通知書的答復建議。”當收到瑞士客戶發過來的這封郵件,看到信中客戶對自己公司同事工作的高度認可和由衷感謝,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下稱港專)副總經理邰紅感慨萬千。
“這封信,其實不僅僅是國外同行對我公司某些代理人工作的肯定,更是中國專利代理機構在國際舞台上綜合實力的証明。我國專利法實施30年來,專利代理行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恰如那冉冉升起的朝陽。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分子,我感到欣慰和自豪。”邰紅說。
1993年,邰紅大學畢業,誤打誤撞進入了專利代理行業。有同學問她:“你從事的是什麼工作?”答曰:“專利代理。”“專利是什麼?哪個專?哪個利……”得知邰紅在一家專利代理公司上班,縱然她一再解釋,很多人還是對這個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也很少聽說的職業表示不解。
“上世紀90年代,社會對專利代理行業的認識度並不高,提到‘專利’,大家都不懂是什麼。可是如今大不同了,我的微信朋友圈裡很多非知識產權人士,他們對於‘專利策略’‘專利價值’的討論,熱情高漲並且非常專業。不少朋友還羨慕我能進入專利代理這一行業。”邰紅說。
邰紅所在的港專,業務主要是涉外專利事務,在她最初從業的五六年時間裡,專利代理更像是一份翻譯、校對和轉達的工作。
“那時就是‘師傅帶徒弟’的培訓模式,公司的老代理人大都有著科研院所的工作經歷。大家拿到一份專利申請書,將英文專利說明書譯成中文。在專利申請人和審查員之間,我們更像是信使,負責傳達各種文件,根本談不上發揮代理機構的能動性,很少主動為客戶提供一些超出翻譯工作之外的服務。”邰紅笑言。
在翻譯、校對的模式中渡過了幾年,邰紅迎來了對自己、對中國代理行業影響重大的一次專利訴訟。2001年,美國輝瑞公司萬艾可在中國獲得專利權,被十幾家國內企業提出專利權宣告無效請求,雙方由此開始了長達9年的漫長的訴訟。作為代表輝瑞公司的首席律師,邰紅坦言,自己非常幸運,有機會參與這次訴訟,並在這訴訟中通過與歐美頂尖律師深入交流和學習美國的案例法,使自己成長了很多,“我看到了國外嚴謹的司法程序和正規的司法操作,自己的法律意識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對於專利代理工作本身應該做什麼也逐漸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個人成長的同時,邰紅也見証了專利代理行業的發展。“過去,港專的主要業務是涉外專利申請代理工作,如今,涉外專利申請代理已只是港專業務的一部分,專利無效、訴訟、許可、轉讓和咨詢服務等眾多新興業務正在不斷增多。國內其他專利代理機構也和我們一樣業務越來越多樣化。”邰紅表示。
在邰紅看來,專利法實施30年來,我國專利代理行業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邰紅回憶,上個世紀90年代,召開專利代理國際會議,中國專利代理人都是坐在台下,聽著台上歐、美、日、德專利代理人侃侃而談,介紹經驗,展開觀點論戰,中國專利代理人很少有發言權。而如今,在專利代理的國際舞台,越來越多地開始出現中國代理人的身影。
“如今,作為中國專利代理人,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自信、從容地發言,與國外同行就專業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中國專利代理行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在不斷增強。”邰紅表示。(吳 艷 陳 婕)
蔣洪義 不改初衷奮勇向前
“一次偶然機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這句話用在知名專利律師蔣洪義身上再貼切不過了。因為一次短暫的游學經歷,他毅然放棄國家部委穩定的工作,執著地投身於知識產權訴訟事業,一干就是20年。“這一切的改變緣於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緣於我國專利法的實施。” 蔣洪義說。
“1994年初的日本游學經歷,讓我頓悟了美國、日本等國家高度發達的經濟是建立在強有力的專利保護制度這一堅實基礎之上的,所以我國要建立強有力的專利制度對於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在專利法實施30周年之際,蔣洪義深有感觸。
20年來,蔣洪義代理了一大批有重大影響的知識產權訴訟案件並於2006年至2007年期間參與了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在20年的執業生涯中,我親身經歷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發展,加強專利保護從外交策略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內在需求的歷程。特別是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發布實施后,專利制度的影響力及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得到了質的飛躍。短短幾年間,我國已經成為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大國,華為、中興等國內企業的PCT國際申請量也處於世界領先。這些都要歸功於我國專利法的不斷完善,專利制度的不斷健全。”
得益於中國專利法的實施,蔣洪義在眾多的專利侵權訴訟案例中屢創佳績。比如代表大連漢普公司訴幾大跨國公司手機中文輸入法專利侵權系列案件,代表台灣威盛公司處理其被某跨國公司起訴的微處理器專利侵權訴訟,還有幫助深圳東進公司處理其與某跨國公司之間相互提出的計算機軟件侵權訴訟及非法技術壟斷訴訟等,蔣洪義大氣沉著,游刃有余。2007年,蔣洪義因在知識產權訴訟代理方面取得突出業績而被《亞洲法律雜志》(ALB)評為該年度“亞洲最熱門的25位律師”之一。因為資深的經歷,蔣洪義還被選為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理事以及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委員。
今年是中國專利法實施30周年,專利法在我國經濟發展長河中留下了可圈可點的精彩。“回顧歷史,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已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展望未來,百尺竿頭需要更進一步。”蔣洪義提出了他的期許,我國專利法已經實施30年,今后如何通過進一步完善專利制度,深化細化專利法的實施,使專利制度在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值得每一位知識產權人深思與努力。(祝文明)
張海龍 敢想敢為自強不息
3月21日,最新一屆的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頒獎會在東南大學舉行。來自華東交通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張海龍就是得獎者中的一員。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大學期間,張海龍已經擁有了8件專利。
張海龍是華東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最開始接觸“專利”是源於他的一次小挫折。剛入大學的時候,張海龍正好碰上了兩年一度的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挑戰杯”的比賽,作為一個大學理工男,張海龍立馬報名參加了這個比賽,並一口氣申報了3個科技項目。但是由於競爭激烈,這3個科技項目都沒有通過,這讓滿懷期待的張海龍感到有些挫敗。於是,張海龍找到了他的老師楊雲訴說了自己的苦惱。楊老師在看過他的科技項目后,給了張海龍一個重要的建議:“你要把你的想法梳理清楚,然后去提交專利申請。”
“本來我的想法經常是天馬行空的。”張海龍說,“楊老師的點撥讓我第一次開始注意到了我們國家的專利制度。從那以后,我就開始關注如何提交專利申請,比如專利申請書是什麼,如何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轉化為現實。”
張海龍的第一件專利是摩托車安全衣,靈感來自日本豐田公司的一個廣告。豐田公司為摩托車制作了一個安全氣囊用來保護摩托車駕駛員的安全,但張海龍覺得他們設計的安全氣囊並不合理。這種敏銳的直覺,讓張海龍找到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案保護摩托車駕駛員。他認為摩托車和汽車行駛的時候不一樣,豐田公司在摩托車儀表盤中安裝安全氣囊的方式並不利於駕駛員逃生。於是,他提出了一種方案:在摩托車上安裝傳感器,設計一種可以快速充氣的安全衣,衣服上裝有接收器,當摩托車遭受劇烈碰撞時,安全衣就自動充氣起到保護駕駛員的作用。
有了好的方案就要著手去實現。張海龍為了寫好第一份專利申請書,自學了許多專利法的內容。“我知道了專利的種類,知道了什麼是專利權人。有一次為了提交一件專利申請,我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上瀏覽了3000多件相關專利文獻。”張海龍笑著說。
張海龍最近提交了一件名為“可掃除盲區多角度調節的后視鏡”發明專利申請,在這件發明專利申請的背后是張海龍和他的團隊付出的汗水和知識積累的成果。這件發明專利申請包含了角度傳感器、電機驅動、雷達、語音播報、電子線路等多種技術。對於一個電氣工程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好多技術並非專業知識,但憑借著對發明的熱愛,張海龍和他的團隊克服重重阻礙,最終取得了成功。
在專利法實施30年之際,小小年紀的張海龍感觸頗多,因為他也是得益於專利法保護的一名發明人。看著自己的8件專利,張海龍感慨地說:“我提交的專利申請,目的不是專利能給我帶來多少利益回報,而是希望我的創新成果能夠造福社會。現在我的專利都‘生活’得很好,我對我們國家專利制度非常信任,充滿信心。”(谷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