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知識產權

中國高鐵走出去:建設和運營都具備了成熟經驗

2015年04月01日15:1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光明日報》整版報道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高峰論壇


    推動中國高鐵“走出去”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在建規模最大、運營裡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產品性價比最優的國家。在幾代人的不懈奮斗下,中國高鐵走過了一段從制造走向創造、從探索走向突破、從追趕走向引領的崛起之路。中國高鐵已然成為共和國閃亮的“外交名片”,和載人航天、載人深潛、登月工程、超級計算機、北斗衛星一起,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標志性成就。2013年12月14日,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高峰論壇在西南交通大學召開,中外高速鐵路行業專家相聚在這所素有“中國鐵路工程師搖籃”美譽的老校,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暢所欲言。本期刊登專家發言,為推動中國高鐵“走出去”出謀劃策。

    制定高鐵國際化發展的總體戰略 

  中國高鐵“走出去”是一個長期的國家戰略,必須統籌兼顧,多部門合作,共同努力。近期可能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戰略謀劃。要在客觀分析我國高鐵“走出去”的優劣性的基礎上,制定中國高鐵國際化發展的總體戰略。二是明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戰略路徑,即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出去”。一方面要明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國標准的輸出,因此必須考慮整個高鐵“走出去”中孰先孰后的秩序問題﹔另一方面,要明確獲利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目的之一,探討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投融資問題,積極創新海外高鐵項目投融資模式。三是統籌兼顧,形成合力。高鐵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多部門聯合,協同作戰。可否成立一個類似於中國高鐵國際化發展部之類的機構,統籌高鐵“走出去”戰略涉及的各個企業和部門。同時,國內各個相關企業和部門之間也需要協調和合作,各個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更應該相互合作、支持、幫助。四是產學研合作,全面完善和保持技術優勢。我們可以考慮在條件比較成熟的大學或者研究院成立“國家高速鐵路中國標准研究試驗中心”,進行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方面的集中研究,建立驗証平台,完善標准體系,並推動其成為國際標准。五是加強戰略研究和政策引導,為高鐵“走出去”提供支撐。(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經濟學家 厲無畏)

    建設和運營都具備了成熟經驗 

  高速鐵路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綠色交通運輸方式,中國高度重視高速鐵路的發展。目前中國內地已運營高速鐵路超過1萬公裡,在建高速鐵路大約1.2萬公裡。預計到2020年,由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為主體的快速客運網將達到5萬公裡以上,覆蓋中國絕大部分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無論是從高速鐵路軌道結構、路基工程、隧道工程、橋梁工程、牽引供電、列車運行控制、運營管理技術,還是從動車組關鍵技術、高速綜合列車定期巡檢線路、高速鐵路安全保障體系、大型綜合交通客運樞紐技術等來看,中國高速鐵路都具備“走出去”的能力。特別是中國鐵路克服了各種復雜地質、氣候難題,具備了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不同氣候環境下建設和運營高速鐵路的成熟經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具有集成世界先進高速鐵路技術的能力和經驗。通過自主創新,我們實現了高速鐵路技術裝備的自主設計制造、系統集成和運營管理。(國家鐵路局科技與法制司司長 嚴賀祥)

    要重視研究國外高鐵市場特點 

  從國外高鐵市場分析來看,需求特點是安全可靠、全壽命周期成本低、綠色環保。因此,中國高鐵在“走出去”的進程中,一是要針對高速動車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制定相應對策。深入開展競爭對手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分析,強化核心技術專利國外布局的策劃,加強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在目標市場的保護實施。二要深化高速動車組系統安全可靠技術研究,確保高速動車組的高安全性。進一步開展防地震、防碰撞等被動安全技術研究,提升高速動車組應對“意外”的能力﹔進一步開展防振動、防脫落等主動安全技術研究,提升動車組運行安全性能。三要開展綠色生態設計技術研究,實現高速鐵路可持續發展。開展動車組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估,確定環境影響因素及對策,進一步開展節能、低噪技術研究,提升高速鐵路的環境友好性。四要開展降低LCC(全壽命周期費用)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我國高速動車組的性價比。開展標准化、模塊化、系列化、定制化設計技術研究,降低高速動車組的研發設計成本﹔開展智能運維技術研究,綜合降低動車組運維成本。五要系統開展綜合節能技術研究,顯著降低動車組人均能耗。六要健全我國與國際接軌的高速動車組技術標准體系,提升競爭優勢。(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王勇智)

    美國高鐵市場的機會與挑戰 

  中國高鐵“走出去”,機會顯而易見:北美洲是高速鐵路的處女地﹔世界各國均在發展高鐵﹔美國在建設第一條高速鐵路,世界各國凡是建設第一條高鐵都會建第二條,美國也不會例外﹔美國市場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一站,不可缺少。與此同時,中國在專業人才的培養、選定標的、制定短中長期計劃、設立前哨站等方面也面臨挑戰。西南交通大學為應對這些挑戰作出了努力,包括與我們學校合作培訓國際教師、在伊利諾伊州成立高速鐵路教育及研究中心等等。(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鐵路研究中心主任 高聰忠)

    中國高鐵“走出去”必須加強統籌  

  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意義深遠,是一項層次高、涉及面廣、關鍵要素多的大系統工程,必須加強統籌,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有序地推進實施這一國家戰略。如何“走出去”,以下六點至關重要。 
     
  一是做好“走出去”戰略的頂層設計。第一,要解決觀念認識和發展理念問題,從國家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從政治、經濟、產業、投融資、外交、國防和文化等多個維度,審視中國高鐵“走出去”的重要意義﹔第二,要明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戰略方向和路徑﹔第三,健全國家協調運行機制,必須多部門聯合,協同作戰。因此,建議成立“國家高鐵發展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對中國高鐵國際化的頂層設計,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高鐵“走出去”的戰略構想和路徑,統籌協調多方資源,推動中國高鐵順利“走出去”。 
     
  二是構建面向國際的高鐵產業體系和技術體系。尤其要做好高鐵重大裝備發展戰略規劃,打造面向國際市場的高鐵產業鏈,構筑產業國際化競爭新優勢。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指引下,深化研究高鐵產業鏈上包括環境評估和風險效益評估在內的規劃咨詢、投資融資、設計施工、研發制造、運營維護、教育培訓、系統集成與項目管理等產業環節,明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好管理集成、技術集成和產業鏈集成。同時,必須清晰繪制中國高鐵技術演化路線圖,明確高鐵技術的創新方向。 
     
  三是推動中國高鐵標准國際化。中國高鐵“走出去”的過程,也是中國標准和中國品牌的輸出過程。在國內高鐵建設過程中,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高速鐵路設計、建設、裝備和安全標准體系以及鐵路裝備品牌。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第一,為他國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在培訓過程中有意識地使他們了解並接受中國標准﹔第二,利用各種國際交流活動的機會,宣傳中國標准﹔第三,利用國際組織,實現中國標准的國際化﹔第四,建立區域性國際高鐵聯盟,推動不同譜系標准的國際化。 
     
  四是營造有利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國高鐵要順利“走出去”,必須塑造積極正面、互利共贏的國際形象,致力於營造有利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加強跨文化交流,了解各國各地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化和法律環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參與當地社會公益活動,獲得當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加強對潛在國際高鐵用戶需求分析,清晰地梳理出他們高鐵項目的戰略定位與目標。 
     
  五是制定高鐵人才國際化培養規劃。高鐵人才國際化培養規劃,包括培養對象的選擇、培養內容的確定、培養模式的研究。高鐵人才國際化培養規劃,既包括國內高鐵人才,也包括為“甲方”培養人才(留學生)。這項規劃需要各方共同推動。 
     
  六是秉承“開放、共享、競合、多贏”的理念,加強高鐵國際合作。在設計咨詢、工程建設、裝備制造、工程監理、人才培養等方面,中國高鐵隻有“開放”,才能獲得競爭驅動力﹔隻有“共享”,才能在國際舞台凸顯比較優勢﹔隻有“競合”,才能實現自我短板提升﹔隻有“多贏”,才能真正找到戰略合作伙伴。在此基礎上,以高鐵合作為橋梁和紐帶,世界各國之間才能實現政治互信、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西南交通大學校長 徐 飛)

    從國家的層面來抓頂層設計 

  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意義重大,關鍵是中國高鐵怎麼“走出去”。從國家戰略上講,高鐵走出國門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國家的層面來抓頂層設計,確實發揮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實現“走出去”突破性的進展。 
     
  一要堅持政府為主導、企業是主體、金融部門支持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這個模式在國內市場得到了充分驗証,中國高鐵修建速度快,主要就是依靠這個模式,我覺得也同樣適用於國外的市場。其中,政府的矯正非常重要,需要加強對高鐵產業的統籌規劃和合理的領導。二要探索新的投融資模式。我認為,資金方面首選從項目建設國來貸款,這種模式操作起來相對簡單。現在有些企業做BT(建設-移交),也是採用BT加EPC(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的方式,這個也可以﹔而做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要慎重,這個投資回收期長,不確定的因素比較多。再就是,在一些資源國可以用資源來換項目。三要堅持推行中國標准。四要重視知識產權問題。五要理性地籌劃區域的選擇。要選擇中等發達國家,尤其是有地緣關系的國家。六要熟悉國外的法律法規。(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李長進)

    中國高鐵發展的歷史進程 

  梳理中國鐵路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國鐵路取得決定性發展的拐點就是國家實施了鐵路提速。 
     
  從中國鐵路的提速進程來看,提速、高速,這是一步一步來的。第一階段是1990年提速之前,我國的列車運行速度為90km/h—110km/h,鐵路線標准很低,運輸狀況非常緊張。第二階段為提速初期,經過五次大提速,鐵路干線最高運營速度達到160km/h,意味著趕上了西方發達國家普通鐵路客運速度。第三階段則為提速后期,第六次大提速是一次跨越,經過此次提速,最高運營速度達到200km/h—250km/h,既有鐵路提速幅度居世界之首。第四階段是高速時代,2008年開通的京津城際高鐵是第一條純粹意義上的高速鐵路,是跨入高速時代的一個裡程點,最高運營時速達到350km/h。 
     
  中國鐵路最高試驗速度也在不斷攀升。在近20年的時間裡,在技術水平落后、人才匱乏的情況下,中國鐵路從最高實驗時速151公裡攀升到486.1公裡。與其他各國試驗速度相比,中國鐵路試驗速度居世界第二。可以說,中國鐵路經過近十多年的跨越式發展,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的落后面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翟婉明)

    中國高鐵已具備“走出去”的基本條件 

  伴隨時代的發展,建設以快速、精確、遠程為標志的交通輸送能力已迫切地擺上世界各國的議事日程。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不僅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可以說,中國需要高鐵,世界也需要高鐵。高鐵走出國門,是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合作與發展的戰略舉措,是把中國高鐵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塑造大國形象、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外交實力的實際行動。    
     
  高鐵“走出去”,不僅是將我國的經濟、技術優勢轉化為政治、外交實力,也是提升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內在要求。目前,中國高鐵已具備走出去的基本條件。一是技術優勢。我國高鐵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車、列車控制、客站建設、系統集成、運營管理等領域掌握了核心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成為世界上高鐵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裡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給世界各國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建造和運營成本較低。中國高鐵的產業化大大降低了建設運營成本,有資料顯示,國外建設高鐵每公裡成本為0.5億美元,而中國隻有0.33億美元,性價比高是重要的競爭砝碼。三是高鐵的安全性較高。雖然“7·23”動車事故給中國高鐵帶來負面影響,但目前運營裡程達9.3萬公裡,並且再無重大安全事故,中國高鐵技術的安全性已逐漸得到世界認可。四是中國具有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不同氣候環境下建設和運營高鐵的豐富經驗,這對大多數國家都非常適用。因此,中國高鐵“走出去”,天地廣闊,大有可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少將 肖裕聲)

    中國高鐵戰略與歐亞大陸經濟整合 

  中國的高鐵是能改變21世紀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基本格局的戰略性產業。中國高鐵為實現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它是中國向西開放,建立海權與陸權戰略對沖的重要手段。高鐵向西開放發展與亞歐大陸的鐵路網建設,實際上就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具體路徑。 
     
  高鐵戰略包括已有的渝新歐線,計劃中的中吉烏線、中巴線、中印孟緬鐵路網絡以及中南半島上的中國至新加坡的鐵路網絡等。這些線路作為一個整體就成為中國高鐵戰略的“勢”。然而,隻有“勢”還遠遠不夠,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應該認清各條線路的相對戰略意義,抓住主要矛盾,集中資源在關鍵線路上首先突破。隻有這樣,中國才能化解高鐵戰略面臨的各種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制約,取得高鐵戰略的成功。(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高 柏)

    隻有行業集成才能真正“走出去” 

  中國高鐵“走出去”是中國國力增強的必然表現,但“走出去”是不容易的,是個系統的集成工程。從內部系統來說,需要鐵路技術及產業鏈高度集成、真正國際化的企業、適應國際化的人才培養計劃、智庫與國家支持體系﹔從外部環境看,有政府政策、市場環境、技術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文化環境多種影響因素。同時,要理解“走出去”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可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隻有集國家之力,行業集合,才能真正“走出去”。除了技術集成、產業鏈集成,更重要的是管理集成。要結合不同行業的力量,與中國外交結合,與金融業結合,與當地結合。國家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法律保障,規范鐵路企業對外投資﹔政策保障,金融、外匯、稅收、保險等配套政策,考慮鐵路項目海外投資風險基金減少風險﹔人才保障,培養精通鐵路相關專業知識、富有實踐經驗,而且具備能發展對外關系、駕馭國際事業能力的人才。(中國友發國際工程設計咨詢公司副總經理 關向群)

    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幾點建議 

  建議從政府層面宣傳中國高鐵大面積、長裡程、復雜環境下的運營成就,樹立高端裝備品牌形象﹔海外高鐵項目大部分採取供應鏈、基礎建設、運營等總包方式招標,建議政府主導成立包括設計、施工、整車、關鍵部件、運營等相關單位在內的聯合體,相關方合理分工、密切協作,提升自主高鐵核心競爭力﹔BOT(建設—經營—轉讓)、TKP(交鑰匙)在高鐵“走出去”過程中將是主要項目運作方式,需要政府在項目融資等方面給予支持﹔未來項目運營服務階段,產業鏈組合、本地化配套服務機構的設立甚至本地化工廠的建設,都需要政府給予政策和專項資金支持。(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院研發中心主任 尚 敬) 
     

(責編:魏艷、馬麗)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