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北京公布了國務院印發的《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其中首次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新目標,推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用創新驅動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其中,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預期目標從2013年的4件提高到2020年的14件,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
“行動計劃”有哪些新亮點?為什麼我國要在這時提出“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我國將怎樣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為此,記者專訪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
記者:新的“行動計劃”有哪些新亮點?
申長雨:除了我國首次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新目標,“行動計劃”還提出要抓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兩大關鍵。我國知識產權運用效益還不夠高,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隻有27%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所以在具體業務上,這次也明確提出了要大力推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這次“行動計劃”對一些具體知識產權指標也作了規定。比如,對於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020年預期的目標是14件,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年度金額預期目標達到1800億元。
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將逐步完善,和國際接軌。
記者:根據新的“行動計劃”,我國知識產權戰略定位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產權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轉向“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為什麼?
申長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我國知識產權工作。這時明確提出“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是因為知識產權不僅關系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且也是支撐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或者說“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更加依賴創新,所以我國的知識產權戰略目標定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知識產權關系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兩個重要問題。一個是創新的“原動力”問題,另一個是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問題。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主要靠的是“雙輪驅動”,一個“輪子”是依靠政府驅動創新,包括載人航天、“嫦娥”登月、“蛟龍”深潛、重大基礎研究等﹔另一個“輪子”是依靠市場驅動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無論是政府驅動創新還是市場驅動創新,都離不開知識產權。有一句話講得好,“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用好知識產權就能激勵創新”。另外,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創新和市場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是實現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
記者: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申長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知識產權工作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年,中國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申請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了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但知識產權創造水平還不夠高,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司法保護還存在取証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等問題,這些問題都要逐步解決。
現階段,除了繼續加強版權、商標保護外,在知識產權運用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和財政部一起推動建立全國專利運營公共服務平台,為專利的收購托管、轉移轉化、質押融資等提供支撐。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一方面加大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發揮行政執法便捷、高效、成本低的優勢,實現快速維權﹔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法院建設,發揮司法保護主導作用,將依法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加強對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的審判,提高侵權賠償金額。(袁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