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知識產權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

2014年12月29日09:04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近年來,我國應急產業快速興起並不斷發展,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健全、市場需求培育不足、關鍵技術裝備發展緩慢等問題。發展應急產業一舉數得。為加快我國應急產業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應急產業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應急產業是提高公共安全基礎水平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嚴峻復雜,突發事件易發頻發,防控難度不斷加大。發展應急產業能為防范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物質保障、技術支撐和專業服務,提升基礎設施和生產經營單位本質安全水平,提升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全社會抵御風險能力,對於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應急產業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眾安全意識提高,社會各方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應急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加快發展應急產業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催生新的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增強經濟活力,擴大社會就業。
  (三)發展應急產業是提升應急技術裝備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突發事件處置現場情況復雜,對應急技術裝備的適應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加苛刻。我國應急產業起步晚,一些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部分關鍵技術產品依賴進口。加快發展應急產業將帶動相關行業領域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我國應急技術裝備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二、總體要求
  (四)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決策部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加強政策引導,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加快突破關鍵技術,不斷提升應急產業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增強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的產業支撐能力,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作出貢獻。
  (五)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政府宏觀引導和政策激勵,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用改革的辦法調動市場主體發展應急產業的積極性。
  創新驅動,需求牽引。著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共性技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促進科技成果產品化、產業化﹔培育市場需求,推進應急產品在重點領域應用,形成對應急產業發展的有力拉動。
  統籌推進,協同發展。健全應急產業發展機制,加快形成適應我國公共安全需要的應急產品體系,推行應急救援、綜合應急服務等市場化新型應急服務業態,不斷提高應急產業對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保障能力。
  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把社會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研發應急產品,儲備生產能力,完善應急服務,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六)發展目標。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自主研發的重大應急裝備投入使用﹔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發展一批應急特色明顯的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形成有利於產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為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並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重點方向
  (七)監測預警。圍繞提高各類突發事件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和准確性,重點發展監測預警類應急產品。在自然災害方面,發展地震、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水旱災害、病虫草鼠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監測預警設備﹔在事故災難方面,發展礦山安全、危險化學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交通安全、海洋環境污染、重污染天氣、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等監測預警裝備﹔在公共衛生方面,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生活用水安全等應急檢測裝備,流行病監測、診斷試劑和裝備﹔在社會安全方面,發展城市安全、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等監測預警產品。同時,發展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應急廣播系統及設備等。
  (八)預防防護。圍繞提高個體和重要設施保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點發展預防防護類應急產品。在個體防護方面,發展應急救援人員防護、礦山和危險化學品安全避險、特殊工種保護、家用應急防護等產品﹔在設備設施防護方面,發展社會公共安全防范、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重要生態環境安全保護等設備。
  (九)處置救援。圍繞提高突發事件處置的高效性和專業性,重點發展處置救援類應急產品。在現場保障方面,發展突發事件現場信息快速獲取、應急通信、應急指揮、應急電源、應急后勤保障等產品﹔在生命救護方面,發展生命搜索與營救、醫療應急救治、衛生應急保障等產品﹔在搶險救援方面,發展消防、建(構)筑物廢墟救援、礦難救援、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工程搶險、海上溢油應急、道路應急搶通、航空應急救援、水上應急救援、核事故處置、特種設備事故救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疫情疫病檢疫處理、反恐防爆處置等產品。
  (十)應急服務。圍繞提高突發事件防范處置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創新應急服務業態。在事前預防方面,發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消防安全、安防工程、應急管理市場咨詢等應急服務﹔在社會化救援方面,發展緊急醫療救援、交通救援、應急物流、工程搶險、安全生產、航空救援、海洋生態損害應急處置、網絡與信息安全等應急服務﹔在其他應急服務方面,發展災害保險、北斗導航應急服務等。
  四、主要任務
  (十一)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對應急產業相關科技工作進行支持,推動應急產業領域科研平台體系建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應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在應急產業重點方向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充分利用軍工技術優勢發展應急產業,推進軍民融合。創新商業模式,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促進應急產業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十二)優化產業結構。堅持需求牽引,採用目錄、清單等形式明確應急產品和服務發展方向,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的應急產品和服務。適應突發事件應對需要,推進應急產品標准化、模塊化、系列化、特色化發展,引導企業提供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加快發展應急服務業,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提供應急服務,支持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應急服務機構發展,推動應急服務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
  (十三)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規律,加強規劃布局、指導和服務,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各具特色的應急產業集聚區,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依托國家儲備和優勢企業現有能力和資源,形成一批應急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基地。根據區域突發事件特點和產業發展情況,建設一批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形成區域性應急產業鏈,引領國家應急技術裝備研發、應急產品生產制造和應急服務發展。
  (十四)支持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企業通過兼並重組、品牌經營等方式進入應急產業領域,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發揮應急產業優勢企業帶頭作用,培育形成一批技術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利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支持應急產業領域中小微企業,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加速發展,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十五)推廣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加強全民公共安全和風險意識宣傳教育,推動消費觀念轉變,激發單位、家庭、個人在逃生、避險、防護、自救互救等方面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完善礦山、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場所、高層建筑、學校、公共場所、應急避難場所、交通基礎設施等應急設施設備配置標准,完善各類應急救援基地和隊伍的裝備配備標准,推動應急設施設備裝備與建設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健全應急產品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管理制度,建設應急產品和生產能力儲備綜合信息平台,帶動應急產品應用。加強應急倉儲、中轉、配送設施建設,提高應急產品物流效率。利用風險補償機制,支持重大應急創新產品首次應用。推動應急服務業與現代保險服務業相結合,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加快推行巨災保險。
  (十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應急先進技術和先進服務理念,提升企業競爭力。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引進更多應急產業創新成果在我國實現產業化。支持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鼓勵企業以高端應急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國外先進應急技術裝備進口。引導外資投向應急產業有關領域,國家支持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同等適用於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組織開展展覽、雙邊或國際論壇及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充分利用相關平台交流推介應急產品和服務。
  五、政策措施
  (十七)完善標准體系。充分發揮標准對產業發展的規范和促進作用,加快制(修)訂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標准,積極採用國際標准或國外先進標准,推動應急產業升級改造。鼓勵和支持國內機構參與國際標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術標准的國際話語權。
  (十八)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對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的應急產品和服務,在有關投資、科研等計劃中給予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引導應急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帶動全社會加大對應急產業投入力度。落實和完善適用於應急產業的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補償制度,對征用單位和個人的應急物資、裝備等及時予以補償。
  (十九)完善投融資政策。鼓勵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及創業與私募股權投資投向應急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企業採取發行股票、債券等多種方式,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資質好、管理規范的應急產業企業的擔保力度。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應急產業重大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
  (二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應急產業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著力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的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和科研團隊,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經營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領軍人物。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設應急產業相關專業。依托有關培訓機構、高等學校及科研機構,開展應急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利用各類引才引智計劃,完善相關配套服務,鼓勵海外專業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業。
  (二十一)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支持應急產業發展。建立應急產業運行監測分析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加強應急產品質量監管,依法查處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應急產品的違法行為。依托現有的國家和社會檢測資源,提升應急產品檢測能力。完善事關人身生命安全的應急產品認証制度。鼓勵發展應急產業協會等社團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評價。對應急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予以支持。
  六、組織協調
  (二十二)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牽頭的應急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推動應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選擇有特點、有代表性的企業,建立聯系點機制,跟蹤應急產業發展情況,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和做法。
  (二十三)加強督查落實。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應急產業發展,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抓緊制定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分工的具體措施,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應急產業發展協調機制牽頭單位要組織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落實本意見的情況進行督查。
  附件:重點工作任務分工表

  國務院辦公廳  
                            2014年12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

重點工作任務分工表

序號

工作任務

負責部門

1 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對應急產業相關科技工作進行支持,推動應急產業領域科研平台體系建設 科技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
2 鼓勵和支持應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 科技部
3 採用目錄、清單等形式明確應急產品和服務發展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
4 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提供應急服務,支持社會應急服務機構發展 財政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
5 打造應急產業區域性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形成一批應急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基地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
6 建設一批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
7 利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支持應急產業領域中小微企業發展 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
8 完善礦山、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場所、高層建筑、學校、公共場所、應急避難場所、交通基礎設施等應急設施設備配置標准,完善各類應急救援基地和隊伍的裝備配備標准,推動應急設施設備裝備與建設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安全監管總局、公安部、教育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地震局等部門分工負責
9 健全應急產品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管理制度,建設應急產品和生產能力儲備綜合信息平台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
10 加強應急倉儲、中轉、配送設施建設,提高應急產品物流效率 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
11 利用風險補償機制支持重大應急創新產品首次應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
12 推動應急服務業與現代保險服務業相結合,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加快推行巨災保險 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
13 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引進更多應急產業創新成果在我國實現產業化。支持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鼓勵企業以高端應急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 商務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分工負責
14 組織開展展覽、雙邊或國際論壇及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充分利用相關平台交流推介應急產品和服務 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
15 加快制(修)訂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標准 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
16 對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的應急產品和服務,在有關投資、科研等計劃中給予支持 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等部門分工負責
17 探索建立政府引導應急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帶動全社會加大對應急產業投入力度 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
18 落實和完善適用於應急產業的稅收政策 財政部、稅務總局
19 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補償制度,對征用單位和個人的應急物資、裝備等及時予以補償 財政部
20 鼓勵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及創業與私募股權投資投向應急產業,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企業採取發行股票、債券等多種方式,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財政部、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國資委、銀監會、証監會等部門分工負責
21 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資質好、管理規范的應急產業企業的擔保力度 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
22 加大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應急產業重大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 人民銀行、銀監會
23 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應急產業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設應急產業相關專業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
24 建立應急產業運行監測分析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局
25 加強應急產品質量監管,依法查處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應急產品的違法行為。依托現有的國家和社會檢測資源,提升應急產品檢測能力 質檢總局等部門分工負責
26 完善事關人身生命安全的應急產品認証制度 質檢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分工負責
27 鼓勵發展應急產業協會等社團組織 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
28 對應急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予以支持 國土資源部
29 建立應急產業企業聯系點機制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

 

(責編:馬麗、趙竹青)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