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有協議約定,為什麼就不能如約支付專利使用費呢?”作為一名職務發明人,工程師錢先生對原單位A公司拒絕支付報酬的做法感到不解。近年來,錢先生這樣的遭遇並非個案,職務發明人的專利收益分配問題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關注。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與財政部、科技部共同印發了《關於開展深化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再次推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在這一制度深化改革道路上邁出新步伐。“拿不到應得的報酬,始終是許多職務發明人的心病,伴隨著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完善,有望為職務發明人解除這個后顧之憂。”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許春明告訴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職務發明人的收益分配,不僅僅事關其自身的合法權益,更與激勵創新息息相關。
職務發明報酬難得
“為了等待法院的判決,我已經熬了兩年了。”職務發明人錢先生在與原單位A公司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將A公司告到法院。據了解,此案中,錢先生任A公司總工程師的8年時間裡,雙方簽訂《專利使用協議》,約定在產品中使用錢先生發明的每件專利的使用費為每年1萬元至3萬元。在職期間,錢先生共為A公司研發並獲得授權專利10件。但2010年之后,A公司不再按協議支付費用。於是,形成如今雙方對簿公堂的局面。
所謂職務發明,現行專利法第六條規定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第十六條規定,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獎勵﹔發明創造專利實施后,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
但是,在現實中,仍然有部分職務發明人難以獲得應有的報酬。他們之中,有的像錢先生一樣走上曠日持久的維權之路,有的迫於無奈放棄了自己的合法權利,有的則被原單位拒之門外,最終也難以得到應得的報酬。
“以往發生的這些個案,影響了職務發明人的創新積極性。”專家分析認為,職務發明報酬難得,其中原因不一而足,既與相關規定較為原則有關,又與很多單位法律意識淡薄,不尊重發明人的創造性勞動有關。因此,要為職務發明人解除后顧之憂,必須多管齊下,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健全相關制度,彌補漏洞,解決問題。
政策法規逐步完善
事實上,許多發達國家的職務發明報酬制度,都是經歷一路波折,才逐步走上正軌的。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1993年,當時還是日本某公司技術員的中村修二研制成功藍光LED技術之后,其所在的日本公司獲得了專利權,該公司付給中村修二的發明獎金僅有區區2萬日元(約合當時的200美元)。因此加入美國籍的中村修二於2001年將該公司告到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歷經4年,日本高等法院最終裁定該公司償付中村修二8.4億日元(約合當時的810萬美元)。雖然中村修二對此並不滿意,但在輿論呼吁下,這一案例卻促進了日本職務發明專利權利益分享制度的形成與改進。日本特許廳提出了修改日本專利法第35條關於職務發明制度的提案,修改后的條款把職務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直接賦予職務發明人所有。該修正案於2004年5月28日在日本國會通過,2005年4月1日生效實施。
在我國,近年來出於經濟建設和創新發展的需要,從國家到地方,通過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出台政策等途徑,逐步重視職務發明人利益機制的建立。
在國家層面,有關主管部門連續出台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職務發明人合法權益保護制度改革的步伐。2012年1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與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職務發明人合法權益保護 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實施的若干意見》,著重強調要提高職務發明的報酬比例。
在地方層面,一些省、市陸續出台措施,通過保護職務發明人合法權益,促進專利的創造和運用工作。湖北武漢市發布的《關於加快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高校、科研院所轉讓的職務科技成果的淨收入中,70%應用於獎勵其完成人和轉化人員。今年,湖北省8部門聯合出台《加強專利創造運用保護暫行辦法實施細則》,提出了激勵專利創造運用的“專利八條”,其中重點之一就是明確規定對企事業單位職務發明人,在其發明專利授權后,由擁有專利權的單位給予獎勵。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際出發,應該盡快出台《職務發明條例》,明確職務發明人報酬提取比例的下限標准﹔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建立與制度實施相應的執法檢查機制,及時糾正違規行為。此外,還應設立權威的評估機構,對職務發明人的專利進行價值評估。”許春明建議,隻有付出務實的努力,才能真正解決職務發明人的后顧之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知識產權報 記者 趙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