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知識產權

“非遺”之花在天津工大綻放

2014年11月06日09:22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非遺”之花在天津工大綻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也是這個民族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力量之源。在以現代紡織為特色的天津工業大學的師生們不僅自覺承擔起紡織類“非遺”的傳承責任,而且還走出了以創新促傳承的新路,讓“非遺”之花在大學校園絢麗綻放。

  在大學校園裡,怎樣讓師生愛上“非遺”?日前,天津工大副校長趙宏回答:“競賽是一個好辦法。”

  去年11月10日,天津工大舉辦了第一屆“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創新作品競賽。純布藝制作、色彩艷麗而又美觀大方的苗族手鐲﹔用傳統染色技法在廢舊泡沫上繪出的形態各異的魚﹔集平繡、魚骨繡、包紙繡、打籽繡等繡法於一身的鎖鏈……“這些作品都出自學生之手,每一件作品都體現了創作者對紡織‘非遺’的深刻領悟和推陳出新。”趙宏驕傲地介紹。

  組織競賽的教師王文濤告訴記者,這次大賽收到藝術學院、紡織學院等6個學院約400名學生創作的190余件參賽作品,涵蓋了收集、制作、設計、影視、動畫、創業6大類。展室內,陳列著一款形似玉璧的多功能按摩頸枕。紡織“非遺”紋樣與太陽能電池板的結合,體現了傳統美感與現代功能的統一。“紡織類‘非遺’若要獲得真正的復興,必須走向市場。”趙宏說,“今年我校即將舉行的第二屆比賽,將邀請‘非遺’領域的企業家、傳承人參與,讓學生們的作品得到市場的啟迪和檢驗。”

  在天津工大,“非遺”已不再是藝術類學生的“獨門絕技”。學校構建了“通識課+專業課+實踐”的“非遺”教學體系,讓全校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目前,天津工大開設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通識課得到了大學生的熱捧。此課程涵蓋了設計、研發、營銷等多學科專業內容,由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10位教師共同講授。藝術學院鼓勵學生在參加設計賽事時運用“非遺”元素,作品屢獲佳績﹔紡織學院開設了“產品設計與工藝”“藝術染印技法”等實踐課程,至今已獲得100余項獎項﹔經濟學院組織學生參與申報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已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經濟研究成果獎等大獎。

  “紡織‘非遺’教學體系的建設,不僅滿足了學生對‘非遺’知識的渴求,而且也打破理、工、經、管、法、藝的學科界限,使學生可以自由選取感興趣的內容做深入的學習和研究,調動了全校學生廣泛參與紡織‘非遺’創新的積極性。”趙宏說。

  天津工大有座落成不久的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館。這個“非遺館”通過聲、光、電等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實物、視頻和圖片等手段,使悠久的中國紡織文化得到完美呈現。“‘非遺館’不僅是學習平台,還是研究平台。”館長解基程介紹說,開館1年多的時間,已有2000名學生來館裡學習和研究。“這裡大部分展品都是我校學生收集整理出來的。參與‘非遺館’的建設,同學們既當老師又當學生,加深了對‘非遺’的興趣和了解。”趙宏說。

  天津工大黨委書記張宏偉說:“我們把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教育內容,讓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的繼承者和弘揚者,這也是大學應肩負的使命。”(記者 陳建強 朱斌)

(責編:郭方園(實習生)、馬麗)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