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10時,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並通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下一步工作安排。這標志著在我國孕育多年的知識產權專門法院終於從紙面走進了現實。
改革開放后,我國致力於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上世紀80年代起,人民法院逐步開始審理商標案件、專利案件和著作權案件。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為適應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形勢的需要,知識產權審判庭相繼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這標志著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從此走上了專業化的發展軌道。2008年出台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研究設置統一受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專門知識產權法庭”,以提高知識產權執法水平。此后,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模式進一步在全國推廣。21世紀以來,各地法院又紛紛成立“知識產權審判技術咨詢專家庫”,聘請電子、通信、機械、化工等領域知名專家擔任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的技術咨詢專家,為法院審理的知識產權案件中所遇到的專業技術難題提供專業化的意見,為法官辦好知識產權案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以上種種措施都直觀展示人民法院大力推行公正司法,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權威性和我國法院的知產審判水平,為科技創新和文化繁榮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氛圍。
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數量逐年大幅遞增,案件類型亦是日趨多樣化,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知識產權侵權的現象,如:商標冒用、仿用,學術抄襲等事件,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各地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尺度不一,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嚴重制約了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向縱深發展。 為知識產權創建良好的司法保護環境和統一的司法標准,已是當務之急,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呼聲不斷高漲。隻有剛性的法律制度才能超越地方利益,統一司法標准,才能為知識產權保護設置最明確的標准,劃出界線。設立專門和相對獨立的司法審判體系,也是國際社會知識產權保護的通行經驗。
如今,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知識產權專門法院既是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從小打小鬧的內部機制改革轉入大刀闊斧的司法體制改革的顯著標志,也是全國法院認真貫徹踐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大力推進司法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
盡管面臨司法資源整合與協調的困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次知識產權法院的設立旨在為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構筑起一套牢固的“法律盾牌”, 必將進一步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不斷推進知識產權法制與社會環境的健康發展,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成為引領這一輪司法改革的急先鋒和突破口。同時我們也期待,知識產權法院的設立必將強化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樹立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新形象,為我國經濟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供有力的知識產權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