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還需要廣播嗎?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隨著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以及智能設備快速地普及,新聞傳播變得更加快速、便捷,廣播顯得有點“落伍”。
然而,互聯網電台(為移動終端的用戶提供音頻節目的一種創新模式)的出現改變了這一認識,開啟了傳統廣播在互聯網領域內的創新。比如北京的考拉FM、上海的喜馬拉雅和蜻蜓FM、廣州的荔枝FM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電台APP,不僅內容豐富多樣,還能夠根據用戶喜好提供相應的節目。
互聯網電台雖然具有吸引力,但由於大部分電台的自制內容較少,多數內容來源於第三方或由用戶上傳,面臨較大的版權隱患。對此,專家建議,互聯網電台應盡快以優質內容獲得穩定的收聽群體,並且依靠內容定制付費、廣告收入、版權分銷等,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盈利模式。
面臨版權風險
互聯網電台是傳統電台在互聯網時代的一次創新。據統計,目前國內市場上約有1500多個語音內容類APP。
“一個不裝的電台,一個有人性的radio。”這是考拉FM給自己的標簽,其創始人俞清木表示,考拉FM是一個移動語音內容平台,正在努力做成一個正版的個性化電台。“考拉FM的內容來源主要有3種:一是自制內容,比如由我們的內容團隊打造的《不亦樂乎》《二貨一籮筐》等﹔二是定制內容,我們與音頻領域的專業人士合作,根據聽眾喜好定制相關音頻節目﹔三是版權採購,目前我們採購內容大概佔70%左右。”考拉FM相關負責人介紹。
內容來源合法,就能大大減少平台的侵權風險,而主要依靠用戶上傳內容的互聯網電台面臨的版權問題則比較嚴峻。以荔枝FM為例,這是一款手機輕電台軟件,其目標是幫助用戶在手機上實現人人都可以做主播的夢想。荔枝FM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荔枝FM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便捷的節目錄制工具和內容展示平台,所有節目內容由用戶自己錄制並上傳。”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其內容若無權屬証明,將有可能引起版權糾紛。易觀國際分析師姚海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互聯網電台的內容來源主要包括內容自制、外包合作、用戶上傳、購買知名節目版權等,由於外包合作和用戶上傳的內容沒有版權証明,有可能使電台陷入版權糾紛。
探索盈利模式
除版權問題外,面對已經習慣使用免費APP的國內用戶,如何通過互聯網電台盈利成為“考拉FM們”面臨的一道難題。
“對多數互聯網電台而言,現在談盈利還為時過早。目前多數互聯網電台還處於積累用戶規模的階段,尚未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姚海鳳表示,互聯網電台應盡快提高內容質量,以此吸引一批穩定的收聽群體,與此同時再探索內容定制付費、版權分銷、直播互動節目中的虛擬道具付費、廣告收入等多種付費模式。
在姚海鳳看來,除了需要探索盈利模式外,互聯網電台還面臨兩大發展困境,一是行業無序競爭,產品良莠不齊。目前,開發互聯網電台的廠商眾多,但產品內容同質化嚴重,且內容質量良莠不齊﹔二是電台聽眾數量少,用戶規模是評價互聯網電台發展情況的關鍵指標。由於移動端應用產品豐富多樣,用戶娛樂方式與娛樂需求均發生了較大變化,用戶的需求轉換較快,行業競爭激烈,互聯網電台如何依靠優質內容獲取新用戶以及提高現有用戶的粘性成為該行業發展的困境。“互聯網電台隻有充分了解用戶需求,不斷推出優質內容,才能吸引用戶,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探索盈利模式的同時,互聯網電台還應不斷針對各自產品進行優化升級。”姚海鳳表示。(知識產權報 記者 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