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根杰:
尾礦聯盟常務副秘書長
對於成立4年,擁有55家成員單位的尾礦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來說,40余項技術組成的專利池,似乎顯得有些“單薄”。
“技術不多,實用就好。”尾礦聯盟副秘書長杜根杰這樣總結專利池的特點。這裡的專利沒有一個是躺在書架上、鎖在抽屜裡的,它們實實在在地在尾礦綜合利用中“大顯身手”“獨當一面”,把廢物變資源,化腐朽為神奇。
科技日報:一般專利池的知識產權共享都是以優惠轉移方式進行,而尾礦聯盟的知識產權共享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杜根杰:是的,我們知識產權共享的方式是由這個產業的特點決定的。尾礦綜合利用產業的最顯著特征是,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礦山,所產生的尾礦礦物成分、微觀結構以及粒度分布都有較大不同。
尾礦綜合利用產業鏈中,沒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技術,一項專利在這個礦山適用,換個地方很可能就不靈了,要“因地制宜”進行研發再創新。所以在這個產業中,單純的專利轉讓是行不通的,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知識產權共享方式也要再創新。
科技日報:那麼尾礦聯盟成員之間的知識產權共享以什麼方式進行?
杜根杰:尾礦聯盟成員之間基本不存在簡單的以知識產權優惠轉移為特征的知識產權共享模式,而是以技術再創新為核心,以原有知識產權技術作為再研發的基礎,進行多方合作的產業化研發與產品市場推廣的模式佔主導地位。
科技日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多方參與,怎樣才能做到多方受益?
杜根杰:各方的利益是在聯盟秘書處的協調與推動下,遵循市場機制和以契約的形式實現共贏。因此聯盟建立專利池,建立成員之間的溝通、了解與信任的平台,並依托專家團隊組織知識產權共享和產業化實施進程中的再創新,以及協調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在這個過程中,讓進行合作的聯盟成員成為主角,而聯盟秘書處要當好配角,更是不可或缺的粘合劑。
科技日報:您所說的遵循市場機制的“契約形式”,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杜根杰:聯盟專利池中有這樣一項技術《一種利用鐵尾礦生產混凝土活性摻合料的方法(200710118711.9)》,在聯盟成立之前由北京科技大學獨家申請,尾礦聯盟成立后這項專利進入專利池。
在這個專利的產業化實施過程中,專利持有單位未收取專利轉讓費,而是通過受益單位支付科研經費,籌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方式,並免費提供研究生現場工程實驗場地,以及聯合申報國家863項目等方式實現共贏。其他科研單位則各貢獻所長,推進以該專利技術為核心的再集成與再創新,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的成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