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通訊專利牆。
中興通訊在歐洲的第三個研發中心德國杜塞創新中心,成功進行了包括SDR在內的多項創新移動通訊技術及移動終端測試。
2014年3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2013年全球專利申請情況,中興通訊憑借2309件專利,位居全球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第二﹔此前,在2011年和2012年,中興通訊已經連續兩年蟬聯全球PCT專利申請第一。
PCT申請量是全球公認的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以拼技術為“游戲規則”的通信業,知識產權的儲備,正是通往全球化市場的“門票”。
4月10日下午,在中興通訊深圳總部,中興通訊副總裁、首席法務官郭小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感到高興,但名次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只是一個自然的發展結果。”“我們希望通過知識產權積累確保公司正常開展市場活動,為客戶創造價值,促進行業技術創新。”
中興通訊專利戰略的核心,顯然不是數量和名次,也非一城一池的得失,是要從根本上超越對手,建立長遠的競爭優勢。
全球化策略的“定海神針”
數字的背后,是中興通訊海外知識產權競爭力日益增加,進入全球通信市場領導者行列的實力。郭小明坦承,“中興通訊公司近年PCT申請量保持增長,為公司國際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技術密集型的通信業,佔據專利儲備的制高點,實際上就獲得了通往王者的台階,擁有了佇立全球化浪潮中不倒的定海神針。
“中興通訊的發展,最早是在中國市場,從農村到城市,到國際市場,從欠發達國家到發達國家——這個過程,企業的知識產權發展積累過程是與公司發展過程相匹配的。”郭小明說。
2002年起,中興通訊確立進軍歐美高端市場策略,中興的專利布局進入關鍵期。此后,中興加速了國際專利申請的進程,數據顯示,中興PCT年度申請量排名從當時的52位躍升至38位,再升到23位,2010年開始到如今迅速飆升為全球“第二”和全球“第一”的更迭。
知識產權成為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密鑰。就像圍棋佔位,擁有和佔有,事關通信企業生存和發展。
郭小明告訴記者,中興通訊的知識產權積累經歷了三個階段。這個過程中,中興通訊也從看著別人跑,到跟著跑、並肩跑,如今進入領跑者行列。
以1996年公司董事長侯為貴申請的第一件專利為開始,中興通訊正式開啟了知識產權儲備之路。次年成立的法務部(當時叫法律工作室)代表了集團希望在知識產權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發展的第一階段是知識產權防御階段。在2009年以前,是中興通訊知識產權工作的摸索前進階段,特點在於,快速增強中國專利實力,及合理運用中國市場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性,平衡公司面臨的全球知識產權風險。在此階段工作主要側重中國專利布局,實現了國內知識產權實力的原始積累。
第二階段是知識產權攻守兼備階段。特點在於為了應對歐美市場區域高發的知識產權訴訟及談判風險,避免對市場經營造成重大影響沖擊。在此階段強化全球專利、歐美專利布局,及全球知識產權競爭和風控能力提升。2009至2013年,中興通訊在全球及歐美專利部署進入快車道,2013年公司成為首家進入歐洲專利申請前十的中國企業。
第三階段是知識產權開放式競爭階段。這個階段的策略代表著中興通訊知識產權策略在2014年以后的走向。特點在於通過知識產權實現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合縱連橫,求同存異開展合作及差異化競爭,以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及企業自身知識產權市場競爭及運營價值的提升。
經過這3個階段,中興通訊國內外專利資產儲備超過5.2萬件,已經授權的國內外專利近1.6萬件,成為全球通訊產業主要專利持有者之一,所持有專利包括眾多覆蓋國際通訊技術標准的基本專利,在LTE領域,佔據了全球13%的基本專利。
與此同時,中興通訊面對的全球知識產權生態正發生微妙的變化。當人們對之前愛立信與中興通訊達成的專利和解還記憶猶新的時候,剛剛過去的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做出終審裁定,美國閃點專利經營公司訴中興通訊專利侵權敗訴。短短3個月內,中興通訊連續贏得三起被稱為“最嚴厲貿易限制措施”的美國337調查終裁勝訴。之前的統計是,2012年已結束的337調查案件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達60%,遠高於世界平均值26%。
說起完勝的內在原因,郭小明說,這是因為公司建立了業界領先的從採購到市場的全流程知識產權風險防控機制與合規管理體系,確保了產品的順利開發、上市和銷售。同時,在經歷美國337調查、多家大型NPE及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訴訟后,中興通訊已熟諳國際競爭尤其是IPR競爭規則,能夠靈活充分地在規則限度內,以知識產權法律武器抵御各種風險。
含金量在哪裡
據了解,中興通訊研發投入長期佔營收的10%,近3年研發投入超過200億元,專利申請方面每年耗資數億。
“知識產權戰略是公司的核心戰略,知識產權資產是公司的核心資產,知識產權的地位也決定了公司所處的地位”。郭小明解釋,從技術領域來看,在中興通訊1萬多項PCT專利申請中,LTE/4G、雲計算及物聯網、智能終端等為主的新技術領域佔比超過六成﹔從覆蓋地域來看,目前中興通訊國際專利申請累計近13000多件,重點分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及重要新興市場國家﹔從專利質量來看,中興通訊PCT申請全面覆蓋3G、4G核心技術,在LTE/4G、雲計算及物聯網等為主的新技術領域的競爭中,部署了包括基本專利、核心專利在內的數千件專利。
正因為這樣,在系統產品領域,中興通訊已經成為4G時代的領跑者,截至2013年底,中興通訊在全球獲得140多個LTE/EPC商用合同,同時也是全球LTE產品增速最快的廠家,2013年LTE新增市場份額接近20%。
在終端產品領域,2013年中興手機發貨量全球排名第五,其中智能手機發貨達到4200萬支,排名從2012年全球第九上升到第六。在北美,2013年中興智慧手機市場排名位居第四。在中國,中興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位居第五。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公司多年來注重知識產權的積累、注重全球化的布局息息相關。
從數量上看,根據WIPO公布的數據,2013年中國PCT申請量為21516件,中興通訊2013年PCT申請量為2309件,中興通訊的申請量已經接近中國PCT總申請量的11%。數量和水平,最直接地代表了強有力的行業話語權。
中興通訊知識產權總監沈劍鋒解釋,標准化將私有的專利變成了公用的必要專利、基礎專利,造成產品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都不能夠獨善其身。“大批量的交叉授權成為了這個行業較量實力、穩定格局的重要方式。”
針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后更為激烈的專利和標准之爭,為提高國際持續發展能力,中興通訊早就制定了“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國際化”的策略,走出一條扎實的軌跡。
從早期的GOTA數字集群系統標准的全球成功商用及其帶來的許可收益,中興通訊目前是3GPP SAE/LTE相關標准的主要起草者,在全球30多個標准組織中居於領導地位,是全球70多個標准組織的成員。
截至2013年底,中興通訊共有300名技術專家從事LTE及其演進標准的關鍵技術研究,向3GPP提交約11000多項提案,SAE/LTE相關提案6800多篇,其中有2100多項與SAE/LTE相關的提案被採納,向3GPP核心小組貢獻3572篇標准技術規范草案與修改提案,703篇核心提案被採納。
牽頭或參與了大多數行業標准和國家標准的制定。邁入4G標准基本專利實力的“第一陣營”,中興通訊已成為TD—LTE標准制定的“領跑者”。
支撐機制是什麼
正如董事長侯為貴所說,“巨額的研發投入,是中興通訊超越國際通信巨頭的基礎。”
中興通訊創立以來,一直把創新視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注重產品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管理,每年在科研開發上的投入均保持在銷售收入10%左右,現有研發人員約2.6萬名,佔公司總人數的37.5%,並在中國、美國、瑞典及法國等地設立了18個研發中心。
不管是在開拓期還是收獲期,即便是在2012年中興通訊因業務調整,遭遇前所未有的利潤大幅下滑時,也從未放棄或減少過對研發的投入。經過近30年的積累,目前中興通訊已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綜合性通信制造業上市公司和全球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
繼2012年建設完成“移動網絡和移動多媒體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后,中興通訊規劃建設深藍實驗室,負責藍海項目拓展及前瞻性技術研究。繼續與全球領先運營商共同建設聯合創新中心,以便更好把握市場需求和客戶體驗,獲取市場成功。
在中興通訊集團內部,在研發部門實現市場為導向的全流程嵌入,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模式成功應用,市場為導向的研發及考核機制相輔相成。這套機制令各產品經營部從市場的角度確定產品投資計劃和研發計劃,並對產品選擇和開發進行評估﹔令公司技術預研部門對來自客戶定制的需求、競爭產品新出現的功能和競爭方案新提供的業務等進行專利布局策劃﹔令市場分析和客戶需求分析貫穿於產品的規劃、立項、開發全過程。一種追求高價值專利、杜絕垃圾專利的商戰思維已經完全融入了中興的血液之中。
與此同時,集團通過建立《知識產權獎勵辦法》,成立規模上億的內部創投基金,將十大國際“聯合創新中心”作為員工更高層次的創新平台,在內部培養起創新的內生動力。
郭小明介紹,2014年,中興通訊確立“創新突破與集約化”的核心經營思路,將對資源進行科學整合,特別是技術整合與商業模式創新結合,實現盈利模式突破,同時通過創新降低運營成本,優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