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汽車行業在3.15這個敏感的時刻又在全國上榜了,這次上榜可不是因為深圳車市的成熟和完善 ,而是飽受詬病的行業潛規則——— 包牌價銷售。
如果不是主流報紙的報道,可能大部分人都已“忘了”還有包牌價銷售這回事。所謂習慣成自然,之所以說是“忘了”,是因為消費者對這種現象已習以為常,以至於漸漸將這種本不合理的現象,看作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這竟成了汽車行業的潛規則。
當然,也有人不認這個理的,想試一試爭取自己的權利,不過最后往往會成為唐·吉訶德式的努力。想在買車時不包牌,即使走遍市場,要麼各大4 S店壓根就不賣給你,要麼銷售員會左右搪塞讓你陷入等待,最后不得不花錢買時間。
既然不能強賣,那也不能強買。本報曾也關注過包牌價銷售的問題,最后發現這並非個別現象,而幾乎是所有店都存在的問題。你可對某一兩個個體進行批評,但要將整個行業推向被告席卻非易事。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要形成行業潛規需兩個基礎,一個是利益,一個是壟斷。對於利益,應該都好理解,經銷商強制包牌銷售,無非就是為了賺取中間的差價。明裡是降價了,有些商家甚至還是在虧損賣車的,但回過頭來還是要將損失補回來,上牌費、保險、精品以及按揭等莫名其妙的服務費等等,對於他們而言是必須的。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車商對這些利益抓得如此緊,無非就是要彌補降價促銷的損失罷了。
對於壟斷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太好理解,隻能從表面上感受到“找不到可以買裸車的商家”。為什麼車商敢於有底氣說“不賣給你”,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沒有別的店不包牌就肯賣,客戶最后還是不得不回來。
為什麼商家這麼有底氣?原因就在於制度,在於中國汽車市場獨特的汽車流通機制。由於汽車行業《品牌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經銷商是生產廠家唯一授權的銷售渠道。這種授權的排他性造成了行業的壟斷,當壟斷遇上了利益,就衍生出了行業的潛規則。
從去年開始,反壟斷之風刮向了汽車行業,在調查各種壟斷現象的同時,對背后制度弊端的曝光力度也在加大,修訂《品牌管理辦法》的消息亦不斷傳出。雖然並不能確定這些措施何時落地,更無法預知其對市場會造成什麼影響,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壟斷的基礎一定會逐步被鏟除,行業的發展最后會交給市場來左右。這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作為其中之一的汽車行業,沒有理由偏安一隅。
風物長宜放眼量。對於站在這個行業最前線的車商而言,理當主動避免因壟斷而對消費者利益造成侵害,這將是建立良好口碑和品牌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