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幾個朋友在某企業服務領域擁有一定的人脈資源,為此成立了A公司。幾個創始股東將各自了解和掌握的企業客戶名單進行共享和整理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數據庫,包括客戶的名稱、聯系方式、地址和具體的聯系人及聯系方式,甚至還有為這些企業服務的工作底稿和客戶需求分析等信息。得益於這個極富針對性的數據庫,A公司在鞏固並發展自己的客戶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公司發展良好之際,員工B與其他人私下成立了C公司,服務領域與A公司完全一致,存在直接競爭關系,工商登記顯示,B是C公司的出資人之一。沒過多久,B從A公司離職,開始為C公司全職工作。此時A公司發現,自己原有的幾十個長期合作的企業客戶中,隻有4家企業還在與A公司繼續合作,大部分企業已成為C公司的主要客戶。A公司因此訴至法院,基於B與C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要求雙方連帶賠償A公司受到的損失。
案件經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認定A公司在涉案的企業客戶業務往來過程中,花費了相當的人力、財力去收集,獲得了有別於公共信息的更具體細致的客戶信息,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信息體系。A公司也對這些客戶信息進行了相應的保護,在正常情況下足以防止信息的泄露。B曾在A公司任職,有機會接觸到A公司的涉案客戶名單,其中一部分客戶在B尚未離職時就已經與C公司有了業務往來,成了C公司的客戶,C公司也不能提供証據証明這些客戶都是自己努力發展獲得的。因此,法院支持了A公司的訴訟請求,認定B與C公司使用A公司相關客戶信息的行為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應對A公司所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律師分析:
創業門檻較低而且新設公司較多的領域,大多基於創業者自身原有積累的一些商業信息和基礎技能,在較低投入的情況下就可以開始運作的行業,例如人力資源獵頭、企業咨詢或商標代理等。此類公司向客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雖然也有區分度,但對其而言最為重要的財富,則是一些由創始股東自有或者公司發展過程中累積的信息資源,例如項目方案、投資計劃、商業網絡及客戶名單等,這部分商業秘密客觀上又極易被竊取且難以被發現。即便被發現,被侵權企業也難以証明侵權事實確實存在。以客戶信息為例,由於絕大部分客戶都不會隻有一個供應商,一旦發生員工泄露或私自利用該信息為自己牟利的情況,受害公司想要証明侵權行為存在並尋求法律的保護,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証明別人利用的信息就是自己公司耗費人力財力形成的商業秘密數據。
律師建議:
正如上所述,對非技術類商業秘密進行保護,其難度遠大於對技術類商業秘密進行保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難以在侵害后果發生后,從事實倒推侵害行為的存在,而技術類商業秘密例如專利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則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証明的。因此,從設立之初開始,企業就應當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建立一整套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並彰顯此類商業秘密數據本身的獨特性。正如本文案例所揭示的那樣,一旦發生涉嫌侵權的行為,它們將成為法院據以認定侵權事實並對受侵害企業提供法律保護的最核心的証據。
(作者為北京市華沛德權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