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去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考察时,院长刘若鹏向总书记承诺:“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超材料创新技术世界级的创新企业。”
一年过去了,光启人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在科研和产业化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产业化模式日渐清晰
刘若鹏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参观过的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如今已进入到了产品附加值更高、更能发挥和体现产品性能优势的行业市场;超材料射频滤波器产品进入到产业化阶段, 2013年10月光启正式和瑞典爱立信公司签署了商用合同;超材料WLAN无线覆盖解决方案已经实现多个商业化应用,在深圳市龙岗低碳城中心展馆、深圳国际创新中心、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等都有应用。
经过一年的技术和商业探索,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过的光子认证系统,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高交会上也大放异彩。
同时,光启还开创性地开发了Meta-RF技术、超材料以及智能光子技术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技术,并在2013年确立了在航空航天、无线互联和智慧园区三大产业化应用的领域和方向,探索和总结出源头创新与产业化无缝衔接的模式。
源头创新带动产业链
今年11月5日,全国电磁超材料技术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深圳正式成立,光启是该标委会的发起单位和秘书处,该委员会着重于超材料及相关产业的标准制定。
“我们希望,不仅是一个企业在做超材料,而是希望拉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刘若鹏表示。
目前,光启的专利总量已突破2500件,初步形成了超材料领域的核心专利池。据了解,今后光启仍将进一步加快在光启主导的技术领域的专利覆盖工作;同时,为解决超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投融资问题,光启和松禾资本合作,成立了总规模为20亿元的第一支基金,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对促进超材料的产业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培养超材料复合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考察光启时,重点提到了人才的问题。刘若鹏告诉记者,经过这一年的建设,光启的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和完善,整个光启包括了光启研究院和相关的产业化企业,因此光启的人才构成不但有高级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也有产品研发人员及运营和支撑团队。目前,在光启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正在培养25名博士后,“这些都是超材料领域的核心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