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水平质量不高,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过窄。”这是2008年跨国医药巨头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件抗癌药物专利作出的答复。虽然该项发明早在2003年就登上了国际权威杂志,被评价为“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研究必读”,但没有公司愿意购买该专利,都担心自己投入巨额成本开发出来的药品被轻易仿制。后来,这项发明经过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盛知华)总经理纵刚的精心打造,并提交了新的专利申请后,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终于心动了,给出的条件更是让人瞠目结舌: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
跟随“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五周年——中央媒体地方行活动”的脚步来到申城,本报记者发现,5年来,像盛知华一样“激活”企业和区域发展活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断涌现。“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不仅是我们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力争建成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看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要以实践来拉近。要实现“创新要素集聚,保护制度完备,服务体系健全,高端人才汇聚”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上海市必须加快培养高端人才,做大做强服务品牌,在制约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实现新突破。
亟需跨越鸿沟
“只提交专利申请而不转化实施,永远产生不了市场价值。”回国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后不久,纵刚就发现,在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专利申请文件质量不高的弊病逐步显现出来。纵刚表示,美国的一份高质量专利申请文件常常达到几十页甚至上百页,而国内许多专利申请文件却只有短短几页纸。“如果你仔细看一下那些专利申请文件,就会发现它们的权利要求范围非常狭窄,专利价值不高。”纵刚的话语中透着些许无奈。
“2012年,我国专利申请量突破了200万件大关。但持有执业资格的专利代理人数量却不足1万,专利代理行业的压力可见一斑。”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副会长、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祥对国内专利申请文件质量不高的状况同样深有所感。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每位专利代理人平均每年要代理专利申请约100件。“据统计,在欧美等顶尖专利代理机构,每位代理人年均代理的专利申请最低仅6件。”王宏祥坦言,各专利代理机构超负荷运转的情况相当普遍,而这也成为导致专利代理水平难以有效提升的原因之一。
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专利诉讼案件数量的显著上升。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管理委员会主席游闽键10余年来代理知识产权诉讼3000余件。在他看来,虽然知识产权律师行业不断补充着新鲜血液,然而长期坚守者却在不断减少。存在人才缺口的不仅是律师,据游闽键介绍,在某些基层法院新设立的知识产权法庭,负责审判的法官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
“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懂法律、晓科技、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那些能深度挖掘知识产权价值、为企业知识产权布局的高端服务人才更为稀缺。”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荣明表示,公司培养出自己的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很重要。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高水平人才从企业“溢出”后向行业“反哺”提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的合理循环。
着力突破瓶颈
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纵刚看到了国内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将盛知华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纵刚将业务重心放在了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他招聘了30多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和硕士作为专利评估和市场推广经理,采用案例教学和实战相结合的方法培训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纵刚还改变了工资和奖励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池。如今,盛知华成效卓著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已被哈佛大学商学院纳入教学案例。
“现在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种类更加多元,开始呈现出向专利申请前的规划、布局和申请后的权利运作两端延伸的趋势。”王宏祥表示,积极培育综合能力强的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人才,是公司业务从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向专利预警、知识产权战略咨询等高端服务延伸的重要根基。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逐渐向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在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服务、高端咨询服务等领域不断开辟新路径。”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建议,应把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功能,着力提升自主创新的效能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应该是知识产权服务能量最活跃、质量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吕国强表示,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重心将从促“量”转向促“质”,以全程参与的方式融入到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中,融入到亚太中心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