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知识产权

卫视综艺版权争夺乱象:一女嫁两夫 傻傻分不清【2】

2014年10月29日09:01    来源:天津电视台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卫视综艺版权争夺乱象:一女嫁两夫 傻傻分不清

  版权引进方式五花八门?处处都是“陷阱”

  一档节目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经过加工再到与观众见面,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随着版权引进热度的攀升,这个流程的繁琐程度有增无减。

  ·“宝典”已成过去式 联合研发成新宠

  《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接受采访时,曾解密过《好声音》引进时的“宝典”模式,即原节目版权方制作类似“模式宝典”细则,引进方依据“宝典”,结合本地情况制定节目计划,但现在这种模式基本已经成为过去时。

  曾昶在接受腾讯娱乐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版权引进中,更流行的模式是“联合研发”。比较有代表的有两类:一是外援,它的前期流程跟《好声音》类似,也是先谈钱再签约。不同的是,这次版权方提供的不是宝典,而是制作团队。团队可大可小,小的只是几个指导,大的从导演、编剧再到摄像、剪辑师一应俱全,全程协助。此时他们起的是教练的作用,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会相应地告诉国内团队一些经验,比如原版节目中哪个环节在当地的收视率比较高,怎样的处理方式更恰当有效等。另一种称作‘纸模式’,就是我们理解的定制,它由国内制作方发起。制作方根据本土情况,给国外的独立电视台或制作公司一个概念,比如我要一个亲子类节目,在周六晚上播。那么国外团队就会根据你的需求在国外研发、孵化,最后制定方案,并在发来的‘纸’模式中注明一切细节,交由国内制作方照本宣科。

  ·版权引进处处有陷阱 谈判过程步步惊心

  值得一提的是,版权引进的流程中,国内团队也经常遭遇陷阱。真人秀节目在中国起步晚,这方面相当于“嫩牛”,而国外做了很多年,总体到细节已相当成熟,无异于“老草”。在引进谈判时,国内团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常常被国外团队牵着鼻子走,遭遇“空手套白狼”的事屡见不鲜。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很多在国外看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拿到国内并不适用,导致电视台花了大价钱,收不到实际效果,节目最终沦为炮灰。

  结语:无论是版权引进还是纯粹模仿,节目的最后一环,永远是观众。模仿盛行,表面看对观众的选择并无直接影响,但长此以往,不仅造成整个综艺节目市场的混乱,对国内综艺节目的发展而言,也是最大的绊脚石。或许凭借精湛的模仿技艺,电视台或制作方能获得一时利益,但对节目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原创力来说,却是最无情的摧残。如此下去,国内综艺节目市场的真正成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将变得遥遥无期。

上一页
(责编:郭方园(实习生)、马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