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查
学生科技成果期待能转化生产力
近日,山东大学(威海)公布了今年该校科技创新加分名单,记者在这份名单中看到,有102名学生获得了科技创新加分,其中5名大学生成功申请专利。记者采访发现,大学生们创新热情高涨,但研发项目真正投产的却很少。
每年有数千学生参与科研
哈工大(威海)大二土木工程专业的王宇飞今年2月份和同学一起参加了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他们利用四天的时间,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写出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
“目前我们校区每年科研立项有200多个,参与其中的同学有2000人左右。”哈工大(威海)团委老师李磊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学生一直很积极,参与面非常广泛。
山东大学(威海)每年公布的科技创新加分名单,都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还有不少学生参与其中却没有成功,实际参加科技创新的同学不在少数。
研发的专利大多难投产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冷无霜一个人申请了三项专利,分别是多功能乐器盒、多功能指挥棒和新型乐谱架。
让冷无霜烦恼的一个问题是:拿到专利授权之后,却没有投入生产的途径。“不仅是学生的专利,有很多老师的专利也不能很快投产。”山东大学(威海)团委王松老师说,近几年,学校已知的发明专利中,只有2009年一名同学发明的活体螃蟹保鲜盒投入生产,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获专利可算学分或发奖金
为激发大学生创新积极性,两所驻威高校分别出台了鼓励政策。在山大(威海),有专利发明的可以算3个学分,这相当于多修了一门主要课程。在哈工大(威海),科技创新如果有突出成绩,学校会给予几百元到五千元不等的奖励。
此外,目前两所大学都在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校师生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提供更多的途径。(记者 贾文娟)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