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次數不斷增加 “知識產權”緣何成為社會熱詞?

編者按:十年來,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明顯提高,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風尚日趨向好。回望過去,一系列舉措和活動的推進,都為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觀念起到重要作用,讓知識產權意識深入人心,為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提供強大助力。
“C919--知識產權讓創新更有高度”“復興號--知識產權讓創新更有速度”“蛟龍號--知識產權讓創新更有深度”“北斗導航--知識產權讓創新更有廣度”“藍鯨1號--知識產權讓創新更有力度”“港珠澳大橋--知識產權讓創新更有跨度”,這組色彩繽紛的2018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海報借用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獲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道出了創新文化與知識產權文化的緊密聯系,用知識產權人的視角闡釋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的精神內涵。大力倡導以知識產權文化為重要內容的創新文化,這也是在新時代,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應把握的歷史方位。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的十年,正是我國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從點到面、從弱到強的十年。十年來,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明顯提高,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風尚日趨向好。越來越多的公眾認為知識產權與自身生活緊密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戰略的認知率已由2008年的3.7%提升至2017年的85.3%。知識產權意識的教育內容也已經有機融入更多的中小學課程,我國青少年對於拒絕侵權盜版具有鮮明的意識。
如今,站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十周年的這個時間節點上回首過往,無論是建立新聞發布制度、加強對重大政策解讀力度,還是組織大型活動、開展系統宣傳,或者是開展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加強知識產權普及型教育,都為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觀念起到重要作用,讓知識產權意識深入人心,為形成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提供強大助力。
構建知識產權文化宣傳格局
“知識產權文化決定著知識產權制度和創新制度的整體構成,成熟的知識產權文化必然形成健全而高效的知識產權制度體系,切實保障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吳漢東曾表示,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是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一個重要任務。知識產權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戰略舉措首次被明確提出,正是在國務院2008年6月5日頒布實施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
此后,從《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到《“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均明確強調了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和宣傳推廣的重要意義。特別是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等6部委聯合制定的《關於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具體舉措,提出了不斷豐富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形式,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促進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蓬勃開展。
在此指導下,橫向涵蓋媒體宣傳、社會宣傳,縱向上統籌協調中央和地方宣傳資源的知識產權“大宣傳”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知識產權新聞宣傳工作大放異彩。
“2015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超110萬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專利申請量破百萬件的國家。”2016年1月1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在2015年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情況發布會上向全國新聞媒體發布的這個消息,見証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一次歷史性進步,成功“搶”下各大媒體的頭條位置。定期發布信息已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工作的常態。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不斷完善例行新聞發布會制度,將政策解讀、數據信息第一時間“送”到社會公眾面前。
2017年4月26日至29日,我國首部知識產權專題紀錄片《國之利器》 在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和芒果TV同步播出,圍繞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立足全球視野,匯集國內外名企,對話行業領袖精英以及權威專家,通過現實案例,解碼名企發展的成功之道,反映了近30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偉大成就,讓觀眾切實感受到知識產權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對企業地位、產業鏈分布甚至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同時,《專利凶猛》《我也愛發明》等知識產權題材小說、知識產權海報設計大賽、知識產權公益廣告大賽等知識產權烙印顯著的文藝作品、宣傳品的推出,使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更有文化味,也更容易被更廣大的受眾群體認識。
此外,各地方開展的“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進市場”等宣傳活動,讓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深入到全國各地。從城市到鄉村,從企業到政府,從課堂到工廠,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普通百姓,越來越自覺地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
搭建知識產權文化宣傳平台
2018年4月20日,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如期和全國人民見面,僅活動前半程,各類媒體就刊發相關報道文章近5000篇,在全國掀起了一個知識產權文化宣傳的高潮,擴大了宣傳周活動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今年的宣傳周活動期間,2018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高層論壇、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新聞發布會、人民網在線訪談、2018年國家知識產權局開放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等多個活動順利舉辦,各部門各地方活動亮點頻現,知識產權在這一周的時間裡開啟了媒體“霸屏模式”。
事實上,為宣傳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反映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重大進展,引導社會各界關注知識產權、增強知識產權意識,自2009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宣部、國家版權局等多個部門每年都會聯合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全國各地也會按照宣傳周活動組委會的統一部署,結合各地實際,推進以“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文化建設。
與《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年齡”相近,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到今年也順利舉辦了十次,而中國品牌日卻才剛剛“誕生”。
2018年5月10日,首屆中國品牌日活動在上海拉開序幕,舉辦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等活動。“舉辦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等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是立足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特色品牌發展道路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認為,在當今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格局中,品牌已經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從2017年開始設立中國品牌日到今年舉辦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我國自主品牌正借助這一平台的影響力進行品牌營銷,發展思路越發成熟、路徑更加明晰。
十年來,全國知識產權系統還進一步打造了中國專利周、中國專利年會、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中國商標品牌節等活動平台,擴大了知名宣傳品牌的國際國內影響。此外,中國知識產權橫琴論壇、中國商業秘密保護高峰論壇等宣傳平台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影響和吸引了更多公眾關注知識產權。
開展多層知識產權文化教育
每當“4.26”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上海市第二初級中學(下稱上海二初中)都要組織一次“battle”--制作投石車並進行比賽,風雨無阻,12年未變。如今,這個活動已經從學校活動上升為上海市徐匯區的特色活動,吸引徐匯區眾多中小學生參與其中。事實上,這項活動只是上海二初中青少年知識產權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動手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們享受科學研究過程的樂趣,努力創出成效,體會從想法到作品再到成果的過程,引導學生們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並愛惜和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從而加深對知識產權的理解。”上海二初中副校長崔鵬介紹,該校是一所普通的初級中學,缺乏優質生源,也沒有好的科技創新資源,想要幫助學生進行發明創造很難。“我們很早便將知識產權教育定位為普及性教育,並一直堅持至今。”崔鵬說,借助學校的藝術教育特色,上海二初中組織學生排演以知識產權知識為內容的合唱、小品等文藝作品,多次在徐匯區組織的知識產權活動中面向大眾進行演出。
普及性、滲透式教育正是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的要義。“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示范工作的政策目標在於,其立足於以今天的知識產權基礎教育質量,來提升明天的知識產權文化品質,倡導在中小學現行教學活動中融入知識產權價值觀啟蒙及創造力培養的素質教育內容,以彌補社會教育不足和知識產權意識有待提升的現實問題。”華中師范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劉華認為。
為了讓青少年從小樹立“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觀念,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教育部,廣泛開展了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經在全國評定出3批共112所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學校,各省市也在省級層面評定出了近千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學校。總體來看,全國、省、地市三級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學校評定在基礎教育系統引起廣泛關注,知識產權教育“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輻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
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成果豐碩,高校知識產權學科建設佳績頻傳。2017年9月19日,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舉行首屆新生開學典禮,來自21個國家的91名新生濟濟一堂,他們將是傳播知識產權文化的生力軍﹔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展研究中心、恆冠知識產權集團達成共識,決定設立“知識產權學科建設教育基金”用於支持知識產權學科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導大連理工大學在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增設知識產權二級博士點,支持同濟大學開展知識產權交叉學科探索。目前,全國高校已建立41家知識產權學院,60多所高校開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或設立第二學士學位。未來,這些專業化知識產權人才將不僅是知識產權文化的傳播者,還會成為知識產權文化的研究者,在新時代不斷深化知識產權文化的內涵,拓展知識產權文化的外延,為知識產權事業提供理論基礎。
文化是制度之母。十年來,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與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共同成長,知識產權文化活力迸發,知識產權文化魅力生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望向遠方,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作為創新文化重要內容的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必將深入人心,為綿延不絕的創新精神提供有力支撐。(楊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