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日,專利法實施第一天,中國就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第一。在中國專利局門前,排隊等候了3天3夜的航空航天工業部207所工程師胡國華,第一個遞交了專利申請。從早上8點開始,到子夜鐘聲在夜空中敲響,中國專利局一天共受理了來自國內外的專利申請3455件。對此,時任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的鮑格胥博士說:“創造了世界專利歷史上的絕對紀錄。”
我國專利法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發明創造的熱情,專利申請數量、質量持續快速增長。從1985年的1.4萬件到2014年的236.1萬件,增長了近168倍,增長速度之快舉世矚目。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專利申請量始終保持在年均增長20%左右。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經連續4年受理發明專利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授權發明專利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近年來,在主要發達國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因經濟不景氣影響普遍增長緩慢之時,中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卻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我國專利法的生命,從1985年4月1日正式實施開始。30年來,我國專利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的堅定決心,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奇跡寫下精彩注解。[詳細]
20世紀70年代末,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被引進美國試種,效果良好。第二年要擴大試種,美國人檢索了一下專利,結果當然沒有。美國人還了解到,當時的雜交水稻可以細分為46種技術,中國已經將其中42種技術無償公開,更沒有從中獲得任何經濟收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