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知识产权

转化难题需多方合力破解

2014年10月23日08:56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转化难题需多方合力破解

30年来,我国专利事业的长足发展,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专利转化难,特别是非职务发明的转化更难,仍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非职务发明的专利转化难在哪里?发明人的路在何方?日前,在大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期间,记者就此对与会的部分非职务发明人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希望从中找寻到答案的线索。

发明人渴望资金支持

由于主要是针对非职务发明人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资金支持、中介机构、媒体传播等转化渠道的选项。此次调查共发放100张问卷,在回收的54张有效答卷中,希望能与投资商直接接洽的选项得票最高,共45票;希望政府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排在第二位,获得35票;排在第三位的是寻求媒体的帮助宣传推广,25票;希望进入孵化基地,得了13票;向银行贷款得到10票;选择中介机构得票数最低,仅有7票。

很多非职务发明人告诉记者,有些中介机构的信誉度太低,大多是美其名曰要帮他们转化实施项目,然后以评估费、信息费、项目报告费、材料费、咨询费等各种名目收费,然后便是遥遥无期的等待,直至再也找不到人。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高比例的发明人希望能与投资商直接接洽。他们更希望能直接与投资商接洽面谈,这样不仅可以免遭不良中介的欺诈,更缘于能够说服投资者鼎力相助的自信。这一选项得票最多,也十分符合非职务发明人的群体特征。这样一张相互关联,又依次递减的问卷选择排序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除了非职务发明人群体及其专利转化的现状和心态。

转化难理由多种多样

几天时间里,记者随机采访了54人。其中拥有2件及以上专利的发明人42位,占比近80%,拥有20件及以上的发明人5位,最多的1位发明人拥有60余件专利。他们当中很多人以拥有多件专利为荣。摆放在展台上的一本本专利证书,证明了这一点。但谈到专利的质量评估、转化历程、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预测的时候,发明人则态度迥异。

来自四川的发明人刘至玺表示,与展会上那些大企业展示出的高精尖专利产品相比,自己的专利的确黯然失色。“技术含量不高,别人看不上眼。”他坦言,到了这里才真切感受到非职务发明与职务发明之间的巨大差距。

山西介休市的张桃平则坚信自己的专利都是优质项目,但是需要大量资金。多数投资商惮于风险望而却步,是他认为自己的专利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

来自北京的吴先生有几件得意的专利,许多业内人士也曾经十分看好其转化前景。令人百感交集的是,十几年来,吴先生除了产品研发,其余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参加展会,或是与全国各地的企业或投资商谈判上。时至今日,吴先生已年逾古稀,可这些专利还都只是样品,其转化的可能性仍然很渺茫。

来自内蒙的孙宏志,曾是某科研院的一位部门负责人,拥有许多职务发明专利,也有着较为丰富的专利转化经验。他认为,政府的大量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都是面向科研院所的,对非职务发明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很多非职务发明人对创新充满激情,非常执着,且所思所想大多是方便人们生活的产品。但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和资金支持,所以在政策层面应该给予两者优势互补的机会与渠道。

破难题希冀多管齐下

中国发明协会宣传部长韩洪光说,专利的转化是个系统工程,技术评估,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等都要依靠专业团队、企业和中介机构等相互合作。发达国家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大多设置内部专门办公室,统筹运作专利申请,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投资,这对我国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荣昌告诫发明人,不要走入专利转化的误区。有不少非职务发明人将自己的专利交由一些非正规机构去进行无形资产评估,受到错误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高估了专利本身的价值,进而影响到专利交易。技术交易的成交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技术不成熟,评估得再好,投资方也不会认同。

中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宋河发提出,要解决中介市场不规范、鱼龙混杂的现状,可以参考美国的相关法律。在美国成立中介机构,必须要有专业团队,要有成功的案例,要保证一定的成交量和成功率。如果出现欺诈行为,中介机构则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

宋河发还建议,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模式对非职务发明人进行资助。比如非职务发明人研发出一件专利并形成产品后,政府参与购买,即便补贴只有研发成本的五成,对民间发明的积极性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税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加大力度。非职务发明人专利转让成功,可以将他们获得的一次性收入平均分摊到整个研发周期,按照每个月的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比较合理。

记者手记

短短几天的调查和随机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发明,也和一些发明人进行了沟通交流。对他们的敏锐、执着和屡遭挫败而产生的无助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记者、也是全社会不希望看到的。他们是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的主体,延续着中华文明中活跃的创新基因,在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也需要他们特有的贡献和榜样的力量!当他们不再迷茫,当他们远离绝望,当他们信心十足地走在创新的路上,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兴旺,国家会更加富强。(知识产权报 记者 蔡莹)

(责编:朱妮(实习生)、赵竹青)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