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使用漢字商標增強文化自信

2018年03月21日08:12 | 來源:安徽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使用漢字商標增強文化自信

潘保春

本報訊(特派記者 馬翔宇武鵬)明明是國貨,卻非要取個洋名。不少企業通過取洋名的方式,“忽悠”消費者。全國人大代表、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保春建議,在產品上使用漢字商標,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和消費利益,同時也是增強對“中國制造”認知和“中國產品”自信的需要,助力“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某品牌是一家企業全資子公司申請的品牌,取了個外國名,其實他的設計師也是中國人,而品牌宣傳卻從來不說自己是國產品牌,給人以歐洲品牌的錯覺。”潘保春說,商標作為產品的重要標識,是特定產品內在信息的外在化體現,其核心價值在於保護消費者權益,正確、規范、滿足普通公眾識別需求的商標,是企業、用戶和消費者了解特定產品信息的主要途徑。

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國外貿易交流不斷增加,市場產品得到極大豐富,琳琅滿目的產品遍布各大消費市場,各式各樣的產品商標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商標在產品上的使用不規范、不易懂等現象十分普遍。”潘保春說,許多中國本土產品貼上冗長的外國名。“當我們走進高檔消費品市場時,與裝修豪華、店面檔次高相比較,讓國人感觸頗深的就是,整個商場幾乎沒有一個店名、一個品牌是普通消費者所能認知的,也幾乎找不到一個漢字,全是各式各樣的‘洋品牌’。”潘保春說。

他認為,國內一些商家的這種做法,歸根結底是文化的不自信。“這種現象的存在又極易誘導消費者,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從而造成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有失公平交易原則,甚至因此導致欺騙消費者的現象。”他表示。

潘保春建議,國內市場在產品上應該使用漢字商標,以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展現各類產品的品牌屬性。同時,使用漢字作為商標的基本要求,符合中國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他認為,應該由國家相關部門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在商標上使用漢字的必要性、可行性,並制定可行性報告和操作細則,最終形成法規。“在日常商業活動中,積極正面宣導使用漢字商標的文化意義,引導企業主動參與,以文化內涵體現商業價值。”潘保春說。(馬翔宇武鵬)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