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4

神經塵埃、腦波打字、迷你大腦……

2018年的腦科學研究瞄准了這些方向

2018年01月08日10:1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18年的腦科學,要研究什麼

人腦可謂人體最復雜、最神秘的器官,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也不過才揭開其奧秘的冰山一角。

21世紀是腦科學時代。為了進一步了解大腦,監測大腦活動的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已在學術界和商業界掀起一股淘金熱。《科學美國人》雜志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2018年,科學家將繼續在腦科學領域深耕,該領域最值得期待的三大技術當屬神經塵埃、大腦打字以及迷你大腦。

神經塵埃:神經元和外部數字世界的“橋梁”

2016年1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宣布,投資6500萬美元開展“神經工程系統設計”(NESD)項目,旨在研發一種能在大腦與數字世界之間實現精准通信的植入式系統。這種接口可將大腦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轉化成信息技術語言的0和1。該研究有望增進科學家們對視覺、聽覺、語言神經基礎的理解,並最終為神經缺陷患者帶來新的療法。

該計劃的第一步是監測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DARPA表示,如果一次可以監測100萬神經元的電化學信號,就足夠了。為此,美國布朗大學的科學家正在研制包含有電極的鹽粒大小的“神經顆粒”(neurograin),以探測神經元的放電等,所有這些都通過無線電頻率天線進行。

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米歇爾·馬哈比斯研制的“神經塵埃”(neural dust)已能做到這一點。2016年,他和同事們在一項針對大鼠的研究中報告說,這些微小的無線設備可監測神經元的“一舉一動”。團隊的主要科學家都加入了埃隆·馬斯克的初創公司“神經鏈接”(Neuralink),該公司是與日俱增的腦科學初創企業中的翹楚。

現在,馬哈比斯團隊正努力讓“神經塵埃”接收外部信號,並使神經元能以特定方式放電。馬哈比斯說,這種“神經塵埃將是有史以來研制的最小刺激器”。

最終,科學家們希望能通過這項設備獲得神經代碼——比如,讓這些設備傳輸癱瘓病人行走所需的准確代碼。他們也在破譯理解口語的神經代碼。盡管上述研究可能會引發一些倫理問題,但專家表示,這樣的問題在神經科技領域並不鮮見。

大腦打字:將思想轉化為文本

馬斯克當然不會是唯一一個對人類大腦感興趣的億萬富翁。臉書(Facebook)公司也正在全速推進其“沉默的演講”計劃。

該項目負責人、神經科學家馬克·謝夫勒特說,很少有人在工作中使用語音助手,因為人們不喜歡在別人面前大聲說出他們想要發表的內容。但如果你能直接從大腦打字,你就可以快速地將思想轉化為文本,而不需要說出來。而且,早期測試告訴我們,這不只是科幻小說中出現的情節。謝夫勒特說:“那裡(大腦)有信號,你可以利用它。”

Facebook高級技術中心已經運行“思想驅動打字”項目兩年。2016年,謝夫勒特離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入該團隊。2018年,該項目有望實現每分鐘打100字的速度,將思想轉化為文本,比現在的腦機接口快20倍。據悉,目前能實現的“意念打字”紀錄是每分鐘8個詞,並且需要使用植入電極。

謝夫勒特表示,為了達成目標,他的團隊將雙管齊下。一隊致力於開發可以讀出高質量神經數據的非侵入技術﹔另一隊致力於大腦科學,尤其是更好地掌握語言和表達機制。

人腦類器官:慢慢撕去“迷你”標簽

5年前,奧地利科學家發現了用干細胞培育人腦組織的方法,人腦類器官自此取得驚人進展。現在,有很多科學家正在利用人類干細胞創造三維類器官,這些類器官可以發育成功能神經元、大腦皮質,以及其他模擬全尺寸器官的結構。

制造大腦類器官的技術發展非常快,就在2017年12月,研究人員僅花費數周而非數月,啟動這一過程,創建出了大腦類器官。我們有理由期望2018年獲得更接近現實的突破。

大腦類器官對於研究大腦和腦部疾病非常重要。比如,那些源自遺傳性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細胞制成的大腦類器官,將有望揭示這些患者的大腦發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盡管如此,科學家指出,真正值得我們期待的是以下兩大技術進步。一是給類器官供血,哈佛大學的喬治·切奇據悉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只是沒有公開發表研究成果。“血管化”可使大腦類器官的直徑由目前的四分之一英寸變大一點,或許可以讓其擺脫“迷你”標簽,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實驗室培育大腦。

二是賦予大腦類器官一種感官輸入(或許可通過視網膜),有傳言說有一個實驗室已經成功了。從理論上來說,這可能讓這些小小的大腦類器官擁有體驗。

腦科學作為新的科技“邊疆”,其進展不僅關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乎未來的生產力,有望深刻改變社會。2018年或許是見証奇跡的時刻。(記者 劉 霞)

(責編:王小艷、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