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有個能“跑高鐵”的實驗室
中國高鐵跑出了世界之最,也“跑”到了前沿的、未知的科學問題面前--重達數十噸的車廂飛馳而過時,高鐵路基經受著怎樣的考驗?如何准確描述、應對列車對路基的考驗,對高鐵的穩健與安全來說至關重要。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建工試驗大廳裡,“駐扎”著一台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實驗裝置:它能准確模擬全國各地高鐵運行的情況,最高時速可達360公裡,幫助科學家洞悉高鐵路基的沉降規律,探索沉降控制與修復的方法。
12月26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這項邊學成教授領銜、陳雲敏院士團隊發明的“高速鐵路列車運行動力效應試驗系統”入選。
科學家發明“假車真路”
我國高鐵最密集分布的東南沿海地區,大部分屬於軟土地基,是沉降最易發生的地段。
“列車要平穩運行,路基的沉降必須控制在15毫米范圍之內。”邊學成說,這一沉降控制精度,遠遠高於高速公路,甚至飛機場沉降要求。“如果沉降過大,小則發生車身顛簸,影響舒適度,大則有可能引發列車安全問題。”
路基沉降的重要原因是列車運行產生的荷載。“從前的路基沉降控制理論與技術,都是以低速列車為研究對象的,但是現在情況變了,時速350公裡的高鐵時代已經來了。”邊學成介紹,當高鐵速度接近或超過路基土體的波動傳播速度時,列車運行產生的震動會發生共振式的放大,稱之為鐵路上的馬赫效應。
科學家意識到,高鐵路基的沉降機理和控制方法不能套用傳統。
目前,以美國鐵路聯合會交通技術中心(TTCI)和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研究機構,都採用了環形線路做列車運行實驗,即讓一列真正的列車沿著環形線路運行,開展相關實驗。由於受到曲率半徑的限制,車速最高能達到200公裡,難以達到現有高鐵的實際運行速度。另一種廣泛採用的實驗手段是定點循環加載,但它明顯的局限是無法再現列車連續移動時產生的動力效應。
在一次討論中,陳雲敏和邊學成靈光一現:要模擬輪子連續駛過路基的過程,不是非要用跑動的輪子,可以在“不動”的軌枕上做文章。也就是說,輪子是動的,但支撐鐵軌的軌枕是不動的,而且荷載正是通過鐵軌傳給路基的,模擬車輪移動的問題,可以轉化為模擬對軌枕加載的問題!
裝置的設計難題變得迎刃而解,基於這一思路,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並設計了高速鐵路全比尺動力試驗創新裝置。
它2018年的檔期已滿
試驗大廳裡,記者看到了這個高大的實驗裝置。裝置底部是高達8米的路基,路基之上是軌枕和鐵軌,這些全部來自於全國各條鐵路線,唯獨鐵軌之上的“列車”不是“車”,而是8個動力激振器。
“這些激振器每秒最快能起降30次,像‘彈鋼琴’一樣快速地此起彼伏,把車輪駛過鐵軌的連續過程模擬出來,最高能夠模擬輪軸荷載達20噸的列車以360公裡的時速駛過鐵軌。”邊學成說。
課題組形象地將這一試驗裝置稱為“假車真路”。投入使用時,先建成與現場條件相同的路基,再由激振器模擬不同速度的列車反復駛過的情況。現實中長達10年的高速列車荷載,這套試驗裝置“彈”一個月“鋼琴”就能交出數據。科研團隊還配套研制了降雨模擬裝置和地下水位升降控制裝置,模擬在暴雨和地下水變動等更加復雜條件。裝置目前“持有”國家發明專利11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
自2008年中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高鐵建成運營以來,第一批高鐵已經進入維護階段。研究團隊正與全國多家鐵路單位開展著合作研究,實驗室裡累積著來自全國各條鐵路的數據,相關理論和技術則“輸出”到許多鐵路線上。明年,試驗裝置的工作“檔期”已經排滿了。
資料顯示,科學家通過這套試驗裝置,揭示了高鐵路基內部動應力放大效應及沿深度衰減規律,循環累計沉降規律和產生過大沉降的機理。據此提出了路基循環累積沉降評價、控制和修復方法,並成功應用於軟土地基上的10余項高鐵和地鐵工程。
邊學成介紹,高鐵路基的維修,通常在凌晨的鐵路運行“天窗期”進行,他和他的團隊成員經常會在這一時段出現在鐵路線上,與高鐵維護技術人員一起,在繁忙高鐵線路不停運的情況下進行沉降修復。(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周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