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2

破解制約產教融合瓶頸

2018年01月04日09:0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破解制約產教融合瓶頸

“高校教師大都是從學校門到學校門,沒有生產和工程經歷與經驗﹔由於論文(SCl)導向,即評估體系導向,大多數研究是從文獻到文章,課題脫離生產實際,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或脫離產業﹔高校課程設置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一些實踐環節形同虛設等。”1月2日,在談到深化產教融合面臨哪些主要問題時,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何洪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7個方面提出了30項措施意見。

教育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兩張皮”

對於深化產教融合,安徽省阜陽師范學院研究員蘭偉說,阜陽及周邊一些職業技術學院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學校生產車間生產產品歸學校所有,一些負責老師並無積極性﹔對於某些老師來說,這是一種教學,讓學生了解就行了,老師認為還是要以教學為主體﹔同時,學生工作時間沒保証,學生熟練度也不夠。”蘭偉說。

除此以外,蘭偉認為,目前一些產品低端重復市場,科技含量不足﹔抓不住市場需求,沒有專人負責市場營銷﹔一些學校設備購買過程有些復雜,申報等程序走下來,一年多招標回來,可能已經錯過市場機遇。

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博士后任金琪看來,目前產教融合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有兩個方面: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評估系統,更注重於衡量是教學質量和科研論文發表等,而忽略了對職業教育和科技轉化應用產業等的評估﹔現行的高校教育理念和傳統社會價值觀,“重理論、輕實踐”問題普遍存在,缺乏產教相融意識。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就很鼓勵產教結合,約三分之一藥理系教授擁有自己的科技公司,可以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成專利產品。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肖國櫻還指出,利益協調和分配問題也是產教融合面臨的重要問題,有技術含量的成果科教單位希望能在自己手上、自己單位做成產業,不願意輕易“拱手於人”,而產業化不同於技術研發,合作需要處理好利益分配,尊重原創。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就強調,當前產教融合發展確實面臨不少瓶頸和制約因素,教育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存在著“兩張皮”問題。

構建產教融合“一攬子”政策體系

如何才能真正深化產教融合?

“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教學和科研評估體系,理與工區別要分開﹔打破高校評‘帽子’進入的規則,從企業引進有實際經驗和理論水平的人作為高校教師﹔廢除人才評定中的各種‘帽子’,目前的人才評審已有些阻礙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技木的發展﹔要探索產學研的合作形式,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和產權的界定等。”何洪說。

蘭偉就提出了具體意見:優化頂層設計,改革管理體制,通過績效工資等方式,調動老師積極性﹔確立產教主體,企業生產為主體﹔完善教學方案,保証生產時間,生產代替學分﹔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地方資源,校企形成共同體﹔深度接軌市場,產品設備與質量與市場無縫對接﹔鼓勵成果轉化,出台有關政策鼓勵老師把論文寫在車間裡,職稱評審估計生產產品折算核心期刊論文﹔優惠產品稅收,高校產品稅收優惠甚至減免。

“產教融合需要注重優勢互補,遴選1+1>2的好項目﹔要獎勵或鼓勵產教融合做得好的單位和項目,要留至少一半的經費進行后補助。”肖國櫻認為樹立好典型非常重要。

任金琪也建議,可以細分高校考核的指標,給予職業教育和應用產業研發更多的優先權,鼓勵高校引進社會力量和資金,了解社會發展對人才和創新產品的需要﹔再次,高校管理層和教師改變傳統思想觀念,目前的高校人才留學計劃就很不錯,可以把一些先進的理念逐步帶進國內。

因此,此次《意見》在政策設計上,形成了諸多亮點。“比如,明確‘四位一體’體系架構,首次明確了深化產教融合的政策內涵及制度框架﹔將教育先行、人才優先融入各項政策,實行‘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合理劃分政府、社會組織和市場邊界,不搞行政命令式‘拉郎配’等。”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本報記者 馬愛平)

(責編:楊軒(實習生)、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