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版權

應用智能船舶技術或可避免沉船悲劇

2018年01月04日09:0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應用智能船舶技術或可避免沉船悲劇

1月2日夜間11時39分,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接報,載有5000噸鋼材的“長平”輪在上海吳淞口錨地沉沒。截至3日下午,共有3人獲救,還有10人仍在搜救之中。

據幸存者之一、“長平號”大副回憶,事發當晚11時,貨船啟錨不久,他正在值班。當時,他拿著手電筒巡邏,進船艙時聽到沉悶的“砰”的一聲。隨后發現,船尾右舷發生碰撞,撞出一個大洞。大副隨即大聲呼喊,有兩人聽到喊聲跑出來,與大副一起跳入海中。據了解,該輪起錨后與錨泊散貨船“鑫旺138”輪(載卷鋼)曾發生碰撞,沉沒的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調查。據大副回憶,船體下沉的速度很快,五分鐘左右就完全沉沒。

據吳淞海事局局長黃健偉介紹,救援情況和天氣、環境緊密相關。現場值班船在5分鐘內到達事發現場,大批救援船也在半小時內抵達,先后共出動18搜船舶進行搜救。

黃健偉稱,事發夜晚寒風凜冽,陰有陣雨,救援環境十分惡劣。沉船事故的第一次救助依靠周圍社會力量。已被救援上來的3位幸存者皆是周邊船隻發現后救上來的,“當時可能還有人在海面上,但是月黑風高,難以觀察”。

悲劇的發生已經難以挽回。但如果“長平”號裝備了更加先進的智能系統,船員成功疏散撤離的概率將大大增加,甚至發生撞擊的概率都會大幅減小。中船七〇八所研究員王彩蓮表示,沿海船舶考慮到遭遇海況和經濟性的平衡,往往設備配置要求並不高。“現在港口比以前更加擁擠,船隻密集增加了碰撞的幾率。現代化和智能化裝備的使用,完全可以使得故障報警提早一點﹔對船體結構和設備運行情況持續監控,可降低撞擊和翻沉的可能性。”

從船舶的設計角度來講,設計優良的船舶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沉性。據王彩蓮介紹,船舶一般會按照抗沉性設計指標,分割成多個水密艙。即使遭遇意外,單獨一個艙或多個艙破損漏水,及時採取扶正措施,例如往另一側船艙加壓載水,船隻也不會翻沉。從軟件角度,雷達、導航和無線電通信等系統的應用,提升了船舶避碰能力﹔發生意外時也可以及時報警,提醒船員逃生,並及時通知周邊船舶和岸基等。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船舶的智能化已成為必然趨勢。不久前,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散貨船在上海交付。所謂智慧船舶,是利用傳感、通信、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自動感知和獲得船舶自身、海洋環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並基於大數據和自動控制等技術,在航行、管理、維護保養、貨物運輸等方面實現智能化運行的船舶,以使船舶更加安全、環保、經濟、可靠。

在安全性方面,通過在船艙裡裝備傳感器,當船艙破損進水時,可以測出船體的進水量,並及時發出預警。通過計算軟件,還可以給出最佳的扶正和補救方案,即使破損過於嚴重,智能系統還可以提供最佳的逃生和撤離方案。

王彩蓮表示,這些技術目前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根據以往經驗看,人的操作失誤往往才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彩蓮認為,無人船的出現則可以規避人員因素,“但這對智能系統的要求就更高了”。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學習和自適應,船舶甚至可以實現自行決策,控制船舶及時採取緊急措施,避免因船員響應不及時或錯誤操作造成悲劇。(劉禹 本報記者 王春)

(責編:楊軒(實習生)、張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