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2

變化背后,見証品牌的力量

2018年01月02日09:0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變化背后,見証品牌的力量

曾經,中國消費者在日本、歐美各國瘋狂掃貨的新聞讓有識之士陷入沉思,也一度讓中國品牌或多或少有一些尷尬。

如今,2017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100強中,中國大陸的上榜品牌已從2012年的1家增加到2017年的13家﹔英國“品牌金融”不久前發布的“2017國家品牌指數”顯示,中國品牌總價值逾10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曾經,有人用“品牌飢渴症”來形容“中國制造”的窘境。當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貨物離開中國這個“代工工廠”時,隻打上“MADE IN CHINA”的標記,卻並沒帶上中國本土企業的品牌。

如今,僅2017年我國商標申請總量的增量就佔到全球增量的80%以上﹔航天科技、高鐵、核電等中國產品品牌走向世界,成為影響世界的國家名片。

一系列變化的背后,見証著品牌的力量,更見証著中國的發展。

從縱向的時間軸線來看,我們要辯証地看待我們曾經的“落后”——

20個世紀80年代中國企業開始全面進入國際市場時,面對的已經是一個分工明確、體系嚴密、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全球產業體系和布局。依靠勞動力優勢大批量生產廉價工業制成品,進而為本國提供足夠就業機會,並拉動經濟增長,幾乎是中國企業和“中國制造”的唯一道路。

從橫向的國內外環境對比來看,我們也要對中國品牌的后發之路有客觀認知——

從國際需求角度出發,中國不僅擁有幾乎所有的工業門類,而且在諸多領域都成為技術領跑者和產業集聚者,中國有能力生產與市場期望相符合、與自身實力相適應的工業制成品﹔從國內生產角度出發,隨著勞動力成本攀升、國內制度環境完善和配套加工鏈條齊備,低質低價的中低端產品越來越難以形成規模利潤、越來越不能支撐代工產業模式,這是無法回避的嚴峻現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激勵著各行各業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出國門,去開創國際經濟合作的“新篇章”。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去,登上國際舞台被世界認可,必須樹立自己的品牌。而這,也幾乎是中國企業和“中國制造”的唯一道路。

在這一過程中,有一種力量成為動力源頭,那就是創新——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企業在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中佔比77.5%,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佔比超過六成。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國企業上榜數居全球第三。

正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原始創新,改變了曾經習慣跟風、忽視原創的做法,中國才在創新中打造出了更多新的品牌,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也不斷提高,這無一不是矢志創新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種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命運共同體”——

人們越發認識到,“中國品牌”最終必須依靠“命運共同體”,即企業和政府必須共同發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需要企業和政府形成合力,政府應對假冒偽劣產品一追到底,對市場惡意行為嚴懲不貸,對市場環境營造一絲不苟,對釋放企業活力加油鼓勁。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才得以植根國際。

在這個過程中,還應看到,與世界品牌強國相比,在品牌國際化方面我國仍有差距——

比如,我國每年500多萬件新的商標注冊申請,隻有5%到其他國家注冊,而發達國家這個數據佔到40%以上。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因此,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未來,中國品牌建設可提升空間依舊很大。在此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以創新為引領,提高原始創新的能力,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產業政策鼓勵創新及完善創新體系等方面下功夫。

時代呼喚中國品牌如群星一般燦爛。相信,當中國品牌群星燦爛之際,定是中國經濟成功轉型之時。(作者:楊亮)

(責編:楊軒(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