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大作為,知識產權在這裡閃光輝
西華村與華西村,村名僅是讀序之差,境遇卻是天壤之別。相較於“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富足繁華,地處中國地理版圖正中的西華村,卻仍在貧困線上掙扎。
“在這樣一個極貧村庄,知識產權能有何作為?”帶著這樣的疑問,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沿著秦嶺之巔霧氣重重的雲柞公路盤旋南下,抵達小木嶺,走進這座位於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雲蓋寺鎮的小村庄。
1000多年前,這裡是漢中通往陝南的一座重鎮,商賈雲集,人流如織。如今,隻有尚存的遺跡在訴說昔日繁華。全村1517口人,有近1/3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紅色橫幅懸挂在道路兩側,在灰蒙蒙的天空和灰牆黑瓦的映襯下,格外醒目。如何讓27.5%的貧困發生率減為零,是駐扎在村裡的陝西省知識產權局駐村工作隊面臨的最大難題。
產業扶貧不稀奇 提質增效是難題
“‘土疙瘩’也能變成‘金蛋蛋’,知識產權了不得!”11月5日,在第二十四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200多斤新上市的“小木嶺”板栗蜜作為“知識產權精准扶貧”的主打產品,雖然價格比其他蜂蜜高出1倍,但半天就賣出去一大半,登上了今年農高會同類產品銷售冠軍,村民們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陝西省委書記、省長胡和平在展台前詳細詢問。前來咨詢的客商絡繹不絕。
就在不久前,遭遇連日陰雨,通往縣城的公路剛修通又出現滑坡、塌方,困在村裡20多天的村民們,還正在為趕不上農高會而發愁。
“板栗蜜是蜜中極品,貼上小木嶺的標簽,就體現出了品牌價值。”在駐村工作隊成員賀驍勇看來,知識產權精准扶貧的“精准”二字,其具體體現之一,正在於通過自有品牌等知識產權,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市場效益,實現脫貧致富。
賀驍勇是中國楊凌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副主任,之前在雲蓋寺鎮岩灣村駐村時獲得“商洛市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已經超期服役。縣上調整了省局扶貧點,他又和隊友一起轉戰西華村。
“一個村沒有產業,要想脫貧致富隻能是一句空話。” 賀驍勇告訴記者,省局多次研究西華村產業扶貧問題,累計投入79萬元產業幫扶資金,精准施策突出產業幫扶,從根本上扭轉以往貧困戶“等、靠、要”現象。
僅僅一個夏天,二十幾個食用菌大棚在小木嶺上破土而出,村裡辦起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東北食用菌生產企業,創建了高寒食用菌培育創業扶貧孵化基地,吸納貧困戶參與種植或務工。
“產業抓兩頭,中間給農戶。”目前,全村共有69戶貧困戶認領了34.5萬袋菌棒,收益扣除成本外全歸貧困戶所有,為實現產業脫貧奠定了基礎。木耳大棚分春秋兩季栽培,今年僅春木耳就收了1.8萬斤,創收20余萬元。
為了使西華木耳在眾多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駐村工作隊發揮專業優勢,委托專利代理機構幫助村民申請專利、注冊商標,以“高寒”“綠色”等為特色,打響品牌知名度,產品一下子就上了檔次。
“通過專利、商標、植物新品種以及地理標志等途徑對農產品進行有效培育,農產品一定會身價倍增。”賀驍勇說,產業扶貧不是新鮮事,新鮮的是通過知識產權增加產業的附加值,實現“精准”扶貧。
不缺資金缺技術 專利就是生產力
西華村地處秦嶺深處,這裡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也是鎮安縣水源保護地,傳統養殖產業發展受限,隻有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這一條出路。
“精准扶貧的另一層含義,是直接向知識產權要生產力。”省局辦公室調研員、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孫振東記得自己離家時,正在讀高三的女兒滿眼不舍。孫振東毫無怨言,一頭扎進大山,挨家挨戶摸底調查后,發現致貧不是缺資金,而是缺技術,這才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十裡西華,溝谷縱橫。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村前屋后,野花點綴其間,蜜蜂成群飛舞。貧困戶何繼新踩著一雙膠鞋,穿梭在山崖之中如履平地,清掃著十多個簡易蜂箱。
這就是西華村的一大特色產品——板栗蜜。駐村工作隊委托服務機構通過專利檢索,找到一件實用新型專利蜂箱,可以生產高品質的蜂巢蜜。“我們不光要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更要用知識產權把產業技術等產業基礎武裝起來,直接使知識產權成為生產力。”
一家四口人中,隻有何繼新一個勞動力,還患有慢性病。同時供養兩個學生,讓他難堪重負。“新型蜂箱啥時候來?”一見到孫振東,何繼新趕忙問。“我們很快就會購置一批,帶回來投入生產。”孫振東答。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若非親眼所見,記者真想象不到,知識產權在中西部偏遠山區也能找到用武之地。今年9月在鎮安縣舉辦的一場知識產權精准扶貧培訓班,吸引了陝西各貧困縣和相關農業產業協會的廣泛參與。
“知識產權精准扶貧的‘精准’二字,恰恰體現在知識產權所引導的創新型經濟,將知識產權貫穿在產業從創造到產出的每一個環節上,將貧困地區牢牢‘綁在’產業鏈上,使村民實現從‘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孫振東認為。
精准扶貧先扶志 知識產權不可缺
貧困戶郭榮發常年靠外出打工為生,去年收入僅有2144元。如今在村裡的木耳大棚務工,活兒不重,每天還有100多元進賬。
今年,西華村一組15戶貧困戶和省局一一結對,局長巨拴科成為郭榮發的幫扶責任人。“隻要勤勞肯干,加上我們的幫扶措施,一定能早日脫貧。”今年6月,巨拴科來探望他時說道。
如何將知識產權與精准扶貧有機銜接?這是省局黨組一直尋求解決的問題。黨組書記侯社教多次到村調研對接,之后局黨組決定派出以省局辦公室主任、駐村第一書記楊恩亮帶隊的4人駐村工作隊,將扶貧工作從“飛鴿牌”變成“永久牌”,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發展集體經濟,開展產業扶貧。
隨著駐村工作隊的到來,一場知識產權精准扶貧攻堅戰全面打響。
駐村工作隊一般為2人至3人建制,派駐4人攜手作戰,在省直部門中實屬罕見。短短半年,記錄《民情日記》筆記30余萬字,走訪群眾行程1萬多公裡,駐村工作隊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績凝聚民心。
朝夕相處久了,鄉親們漸漸地把駐村工作隊當作鄰居。對於村民們來說,駐村工作隊帶來的不僅是有形的物質財富,更讓他們懂得了無形的知識產權。
“一場侵權官司,就可能會讓脫貧夢毀於一旦。”駐村工作隊成員沈濤,是中國(陝西)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的負責人。職業經歷告訴他,脆弱的村集體經濟經不起知識產權糾紛的考驗。
為了保護初見端倪的木耳產業,沈濤委托同事們趕制出一份《黑木耳專利信息分析項目報告》。這份報告牽動著食用菌基地的生產企業——秦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余之超的目光。
“做這行就怕技不如人,知識產權就是核心競爭力。”作為土生土長的西華村人,余之超外出闖蕩幾年后毅然回鄉創業,要使西華村成為東北黑木耳外遷的“第二故鄉”。
“做出品牌后,我們的發展路徑就能拓展到中高端市場。”余之超說,西華村的木耳,無論是口感、顏色和產能都更勝東北黑木耳一籌。她期待著,搭上“一帶一路”快車的西華木耳,能夠成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知識產權精准脫貧的實踐,讓知識產權的疆域進一步拓寬。”楊恩亮說,以前,大家都認為知識產權在經濟發達地區才有施展空間,這次扶貧的經歷,讓他們領悟到知識產權在貧困地區同樣不可或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的大部分鄉村都是知識產權的處女地,將知識產權用於精准脫貧、用於振興鄉村,必將大有可為。”楊恩亮充滿了自信。
就在記者結束採訪的當天,太陽沖破濃霧,照在小木嶺上。
此刻的西華村,天藍水清。(本報記者 王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