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互惠共生 避免互害共生
厘清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思路
數字創意產業是我國“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正日益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滿足消費需求、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支撐。然而,現階段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從整體上看,數字創意企業數量偏少、規模偏小、實力偏弱,龍頭企業發展不充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園區(集聚區)之間各自為政甚至惡性競爭問題突出,園區內外企業缺乏有效聯動。從局部來看,部分園區(集聚區)產業定位不明、市場動力不足、內部協同不夠,沒有形成成熟的創新生態系統,無法實現集群效應。針對這些問題,應靈活運用產業生態理論及共生理論,探索促進數字創意經濟組織(包括企業、園區、集聚區等)互惠共生的發展路徑,推動數字創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形態是地理上集聚的集群發展。在集群發展過程中,不同經濟組織之間形成了復雜的互動關系。產業生態理論及共生理論認為,不同經濟組織的互動可以分為互惠共生、互害共生等不同類型﹔數字創意產業作為演進中的新興產業,政府應通過規劃產業定位、引導創新生態、協同經濟行為,促進經濟組織間的知識傳導模仿以及信息等資源流動共享,形成競合發展的互惠共生,規避惡性競爭的互害共生,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創新發展。
各地根據自身優勢確定發展定位和重點,是規避互害共生、形成互惠共生的關鍵。我國數字創意產業要勇立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潮頭,一方面服務於“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中國品牌”的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另一方面服務於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此,各地需要系統、深入研究和把握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和相關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特征,自覺融入世界發展大潮和國家發展大局,找准自身的全球發展定位和國內戰略定位,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規避惡性競爭,實現錯位發展,在著力“后發趕超”中助推國家戰略目標的達成。
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是規避互害共生、形成互惠共生的基礎。高度依賴科技與創意的數字創意產業,要實現不同經濟組織的互惠共生和快速發展,不僅需要一般性的集聚和一般性的政府公共服務幫助其實現資源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正外部經濟效應,而且需要不同經濟主體形成文化認同並實現信息交流、知識分享,以增進信任、加強合作、激發創新。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亟須在政府科學有力的引導下,匯聚科技研發、知識產權、教育培訓、創新金融、人才中介、品牌建設等服務資源,涵養包容開放的創新文化,構建便利易得的基礎設施、共享技術設備等公共平台,進而建構活力充盈、功能完備的創新生態系統。
不同行政區域協同一致的政策供給與資源傾斜,是規避互害共生、形成互惠共生的保障。產業發展和企業成長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起步不久,數字創意企業實力相對薄弱,其發展壯大都需要有一個耐心培植的過程。不同行政區域間比拼政策支持力度的惡性競爭不僅可能催生經濟組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造成短暫的繁榮﹔而且可能毀壞正在形成中的創新文化,導致政府依賴性行為取向,破壞數字創意產業健康發展的土壤。面對這些隱患,各地政府亟須科學認識數字創意產業發展規律,明晰本地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定位和重點,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尊重和維護市場競爭的正常秩序,鼓勵更大區域范圍的產業分工與協作,避免作出違背市場規律的行政行為。(作者為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基地研究員)
《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3日07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