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416家農技超市,政府沒花一分錢
農民在家輕點鼠標,通過虛擬觸摸屏,三維立體化的科技超市影像就得以呈現在屏幕上,各類蔬菜種子、農資產品以及加工好的脫水農副商品盡收眼底。
記者從江蘇省科技廳了解到,政府沒投入一分錢建設,短短數年江蘇已形成一個多達416家門店的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網絡,組建專家服務團隊3300多人,用市場機制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裡”難題,帶動農民增收達74.44億元。
在江蘇農村,416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就是416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省內外農業專家、科技特派員、科技鎮長團、大學生村官等在基層開展科技創新創業與服務也有了落腳點和根據地。
解決“雙失靈”:在服務農民中找市場
過去的農業生產是有什麼產品就賣什麼,而現在是市場需要什麼而生產什麼,這種供需的變化導致生產方式發生轉變,需要應用更多的新技術來滿足市場需要。傳統的農技服務模式在日趨多樣化的需求面前,往往難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而涉農高校院所專家想要帶著技術成果下農村,也面臨著種種難題,導致農業科技創新服務“三農”出現政府、市場“雙失靈”現象。
2008年,江蘇在全省推進“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提出即政府、市場之外的社會化模式調和這一矛盾,打造一個由總店、分店和便利店三級服務網絡構成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2011年底,西諾花卉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錢振權從北京遠赴江蘇,在東海縣雙店鄉投資建起了百合花種植基地。但是,僅僅是公司種花賺錢,一沒有把產業做大,二不能帶動周邊鄉親致富,於是他引進人才建起了花卉科技服務超市。
從那一年起,錢振權把“水晶公主”等100多個新品種和新技術無償地介紹給周邊的花農,僅催根生芽技術一項就為農民增收2000余萬元。他還引進了11家花卉收購銷售企業進入超市,幫助農民賣花。如今,雙店鄉的百合花從過去的20元一支賣到70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合之鄉。錢振權說:“雖然我建超市沒用政府一分錢,為農民服務也是無償的,但是我一點也不吃虧,從服務農民中我得到了市場!”
政府退“幕后”:企業成了農技服務主角
江蘇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負責人介紹,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企業成了農技服務的主角,每個層次的“超市”大多以涉農骨干企業為依托,政府不投資建設、不佔用編制。目前科技超市95%的分店和70%的便利店依托龍頭企業來建設和運行。承建企業提供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供藥、統一指導、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服務,既保証了企業盈利,又推動了科技惠農。
而政府則退居幕后,提供的是政策支持、引導監督與后續考核。為引導超市真正把技術成果和農業專家引向田間地頭,江蘇省財政每年拿出一千萬元進行專項獎補,省科技廳根據每家超市推廣的技術品種、引進專家、技能培訓等服務內容進行打分考核給予后補助,超市還建立起“退出”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同時,省科技廳對超市承建企業申報科技服務平台等同等條件優先支持。
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裡”問題也有了新手段。超市開發了集短信、郵件、在線實時咨詢、專家在線視頻診斷等功能於一體的信息化管理與服務系統,使農民在田間地頭就能與專家面對面進行交流。
走進江蘇省姜堰市的科技超市,農藥、肥料、種子映入眼帘。超市的農民學堂裡,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研究員袁希漢剛結束課程,與農戶們圍坐在一起。當地農民段巧紅氣喘吁吁地跑進來,她手裡正拎著一棵番茄苗,根兒上一片斑黃色的葉子清晰可見。“線虫病!”袁希漢接過番茄苗就下了診斷。
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建立以來,不僅有效帶動了“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發展,還初步形成了“服務產前指方向”“服務產中供技術”“服務產后提效益”的全程服務新格局。據統計,超市網絡組建以來,每年組織新成果展示活動1500余場、轉化示范新成果3600多項,累計培訓農民200余萬人次,通過對全產業鏈的服務,推動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拉長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准化,成為“三農”發展的重要活力因子。(記者 張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