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2

中國科學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李婕
2017年11月02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科學家對話青少年:中國科學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事件新聞)

圖為在西藏自治區阿裡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金立旺攝(新華社發)

“人工智能創造未來世界是什麼樣子?”“數學究竟對實際生活有何用處?”“為什麼會有愛?”……日前,一場青少年與中國頂尖科學家的對話會在北京展開,2017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者講述了他們的觀點和故事。科學家的個體經歷嵌入時代的背景裡,中國科技的整體崛起托舉起諸多領域的領先突破。

中國自己的科學大獎

在10月29日舉行的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分別由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摘得,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未來科學大獎是由大陸企業家和華人科學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於2016年成立,每年評選一次。該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

本屆獲獎者施一公因其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復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而獲獎。RNA剪接的異常可導致多種人類疾病,但在施一公的研究之前,剪接體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沒有得到闡明。潘建偉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有著創造性貢獻,他的研究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許晨陽則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問題。

因鼓勵創新而生的未來科學大獎被看作是時代的產物。施一公說,近幾十年間,約有500萬人海外留學,其中300多萬人回國效力。我們這一代人夢想的都是做科學家、工程師,科學大獎就是要推動科學發展,推動年輕一代崇尚科學的精神。

創新迎來黃金時代

“科學建構了洞察世界的出口,讓尋路的你我找到方向。”在這樣的開場白中,2017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媒體交流會拉開了帷幕,3位科學家不約而同將自己的成就歸結於這個大時代。

潘建偉是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他和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學方面的創新技術,未來有望帶來一個連接中國和世界各個角落的實用量子通信網絡。但他說,這要在20年前是做夢都不敢想的。“新時代得益於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強盛的國家綜合國力做支撐,中國的科研水平也不會有這樣的進展。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將促成更多人去關注科學或者從事科學研究,這是未來科學大獎最重要的意義。”他說。

施一公則回憶道,他經歷了恢復高考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階段,個人的開放心態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養成。他能有機會入學清華,接著出國深造而后回國效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這一路的經歷讓他備感幸運。“中國巨變正在這個大時代發生。”他說。

“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這幾年,中國的創新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院士制度改革、科技經費使用、科技成果評價、項目評審等100多項改革推出……中國的科學家也迎來振奮人心的新時代。

中學生成為“未來之星”

與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同步進行的是未來論壇年會,在14場關於高效計算、腦科學、新能源、基因技術等領域的專題研討會中,還有許多青年學生的面孔。北京四中、天津中學的100多位中學生成了科學界特別關注的對象。

36歲的許晨陽是本次最年輕的獲獎者,身為“80后”的他因其不平凡的研究成果而在網絡走紅。他說,數學家的頂點是26歲。“作為年輕的獲獎者,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從事科學研究,在科學中實現自我價值。這應該成為當今更多年輕人的選擇。”

他的倡議得到了許多現場青年學生的回應。初中二年級的蘇子悅說,她從幾位獲獎人身上感受最深的是他們對科研的興趣與熱愛。而現場青年關於數學與哲學、人類基因與生命健康、科學與人類命運的思考,則更讓嘉賓們感到欣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在科學上尤其如此。

從身邊的衣食住行到浩瀚星空與廣袤海洋,中國的科學創新日漸走入世界舞台中央,正如許多科學界人士所說:中國科學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11月02日 第03版)

(責編:楊軒(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