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圖書出版的“絲路”上充滿機遇

2017年08月28日09:0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圖書出版的“絲路”上充滿機遇

  在一場秋雨中,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下簡稱圖博會)閉幕。隨著圖博會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出版人、文化界人士來此尋找中國故事。今年,有40多個國家的70余位漢學家、譯者參加圖博會,其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下了歷屆之最。

  “中國正在開展‘一帶一路’建設,這為我們尋找新的市場提供了機會,出版媒體行業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印度尼西亞圖書委員會主席勞拉·普林斯陸的話代表了很多國際出版人的心聲。

  一個共識正在形成:出版業的未來需要依靠多元性和跨文化的合作,“一帶一路”將促成出版文化的“絲路”。

  出版“絲路”的合作沃土

  經統計,本屆圖博會共達成中外版權貿易協議5262項,同比增長4.9%。其中,達成各類版權輸出與合作出版協議3244項,同比增長5.5%,達成引進協議2018項,同比增長3.9%,引進輸出比為1:1.61。

  尤為矚目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在成為版權貿易的熱點地區。中國出版集團新版的《於丹論語心得》輸出俄文版﹔山東教育出版社的《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中東歐卷》塞爾維亞語、波蘭語分別與塞爾維亞芝戈亞印書公司、波蘭對話學術出版社簽訂了版權輸出協議﹔接力出版社76種圖書輸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在國內日益發展壯大的網絡文學,也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讀者的歡迎。掌閱科技與泰國紅山出版集團在圖博會上簽署協議,9部中國網絡小說將被翻譯成泰語供當地讀者在網站上付費閱讀,后續還將有40部中國網絡小說輸往泰國。掌閱版權總監吳賁表示,伴隨網絡平台的快速發展和成熟,中國原創作品迎來了爆發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了文化走出去更多的機會。

  馬來西亞城市書苑副總經理哈斯裡·哈桑表示:“在這個數字化的世界中,兩國間建立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和專長共享平台。”他認為,馬來西亞一直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貿易伙伴,希望雙方在出版業上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

  出版成果展現自信

  今年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精品圖書展”“國家出版基金十周年成果展”和“中國出版‘走出去’成果展”吸引了不少讀者參觀。一位日本出版人抄下了感興趣的書名,並感嘆中國出版物之精美,已經達到世界水平。

  不僅是這些國家級的出版物,越來越多具有人文關懷的作品、裝幀精美的圖書,正在以更自信的姿態,面對來自世界出版業的檢驗。

  三卷本厚重的《中國江河流域自然與人文遺產影像檔案·三峽》在圖博會現場徐徐展開,這套耗時三年完成的巨制,精雕細琢、開本寬大、庄重典雅。叢書由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擔任主編,以“三峽第一人”鄭雲峰拍攝的大量珍稀圖片為線索,從民生民俗、歷史遺存、自然地理等方面對1996年至2003年間的三峽地區進行了系統記錄。青島出版集團總編輯李海濤表示:“將滄海桑田定格為瞬間的永恆,為子孫后代留下不可磨滅的珍貴記憶,是我們作為出版人的驕傲。”

  四川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大象孤兒》以非洲大象之王薩陶被盜獵、科特迪瓦內亂、肯尼亞內羅畢威斯蓋特商場遇襲等當代真實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非洲草原野生動物保護的真實困境。出版社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展現非洲野生動物保護的艱難境況,積極向世界傳遞動物保護的理念。

  立體化“走出去”模式基本成形

  2017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民宿之美》中文版,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關注。該書在全球建筑設計行業內征集100個以上的精選案例,經由國內外多個編輯共同採選內容,以中文版、英文版兩種形式獨立出版,在國內統一印刷之后,借由在世界的30多家發行商,成功推向全球。

  在圖博會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副總編輯劉廣漢向出版業介紹經驗,這本書的成功,歸功於集團打造的中國藝術設計國際傳播共享平台——“藝術之橋”項目。這是多年深耕海外市場的成果,2014年集團並購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2016年又收購了英國ACC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集團。在此基礎上,保留兩家海外出版集團的編輯團隊,同時搭建一個國內的專業團隊,由此實現“全球組稿、中英共版,國際發行”。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出版機構不再滿足於簡單的版權貿易、實物出口,取而代之的是共同組稿、深度合作。中譯出版社同羅馬尼亞、德國、西班牙等多國出版社成立國際編輯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則在以色列成立分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與安徽出版集團等國內上游出版單位簽約、與多家國內出版社和12家國際印企聯手組建全球按需印刷聯盟、與亞馬遜達成深度合作,構建了一個“內容+技術+渠道”的立體化“走出去”的新模式。

  與中國出版業合作多年的英國出版家、布魯姆斯伯裡出版公司執行董事理查德·察金發現,中國出版商的全球化目前形成了三個明顯的路徑。

  他分析說,一是中國出版商的有機增長,比如建立北美和歐洲的分支機構,這是20世紀英國大學出版社非常喜歡的模式。這種方式的優勢是分支機構完全由出版社擁有,不足是這個過程會比較緩慢,也可能會失敗。二是直接收購大型國際出版機構,這種方式最快最簡單,貝塔斯曼、阿歇特都通過這樣的收購取得成功,不足是比較昂貴,一旦失誤代價慘重。三是與國際出版機構合作,其優勢是風險不大,可以逐步了解國際出版市場,不足是要與合作伙伴共同分享成功,而且管理起來更加復雜。“最好的方式是把這三條路徑加以綜合使用,才能有最好的結果。”

  理查德·察金相信,未來中國出版業的發展是光明的,不僅在“一帶一路”沿線,還應該拓展至全球。(記者 李苑)

(責編:王湘浦(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