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論文抄襲之風為何屢禁不止

馬愛平
2017年08月18日10:0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論文抄襲之風為何屢禁不止

  近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廈門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建春再次被舉報:其申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涉嫌抄襲,被抄襲的文章來自於他的兩名碩士生。

  消息一經証實,著實令人尷尬。其實,這位導師不是第一個連“致謝”也照抄不誤的人。去年吉林大學一篇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陷入疑似大面積抄襲的尷尬之中,被抄襲的則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兩篇論文不僅大部分文字幾乎一模一樣,文末“致謝”部分也照搬。

  近些年,各種論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屢屢被曝光,許多知名大學不能幸免。下至本科生畢業論文,上至聲達國際的學術論文,代寫等學術不端的“毒瘤”難除,論文抄襲更是此起彼伏,甚至還出現了導師抄學生的尷尬局面。

  實際上,關於學術規范和學風的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盡管教育部已經三令五申,並且不斷地加大論文抽查的力度,2016年9月起更是施行了嚴格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但這種明顯違反學術規范的丑事,卻一再發生。這背后首先是基本道德規范意識的缺失。做學問,自律要擺在第一位,抄襲者往往自身沒有學術道德、缺乏基本學術規范意識,並不把抄襲當成嚴重的道德問題,讓“天下文章一大抄”,成為他們的座右銘。

  其次,學術道德的喪失、學術規范的缺失,與量化的職稱評審制度和學術評價標准有著密切關系。大學為什麼急功近利、學風浮躁乃至舞弊叢生?量化的、剛性的指標體系是根源之一。一些大學教師、科研機構研究人員評職稱和發表論文挂鉤,他們才不惜冒險造假、抄襲,更不惜重金購買學術期刊版面。另一方面,一些學術期刊為了盈利,舍棄學術尊嚴,隻要作者肯出錢,就為其發表論文,該有的文章審查和匿名審稿制度形同虛設。

  由此可見,學術抄襲是一種綜合征,需要分清病症,綜合治理。功利主義的指標化傾向,導致學術研究重量不重質。

  與此同時,在當前,僅僅依靠自律和高校內部約束,還不足以產生足夠的震懾。對已有的近乎泛濫的學術腐敗,應用“重典”,既要有道德約束,也要有法律約束。我國還需建立與健全學術執法、學術司法的機制,強化對學術違法的發現和追究力度,將法律約束與弘揚道德並重。

  而對發現學術抄襲的困境,呼吁社會各界積極揭發舉報,並在權威平台開辟專版、專題節目,向大眾公布,同時對舉報人和被舉報人實施匿名保護,但舉報內容則透明公開。這樣一方面遏制學術腐敗,懲處不端,另一方面又能避免不實舉報對當事人的傷害。

  唯有依靠大家共同努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方位建立崇尚誠信的學術氛圍,讓抄襲者無路可走、無路可退,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學術腐敗的土壤,還學術研究的清新之風、正氣之風、誠信之風。

(責編:王湘浦(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