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知識產權筑巢引鳳 人才培養詩在前方

2017年08月16日08:40 |
小字號

編者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知識產權人才,而如何培養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怎樣的知識產權人才、如何讓知識產權人才煥發出最耀眼的能量,這些問題對於我國高校而言,既是當務之急的時代任務,也是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2017仲夏時節,來自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20余所高校和相關企業的專家學者,齊聚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碰撞智慧,揮斥方遒,共話中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細數知識產權教育的當下光景,暢想知識產權學科的詩與遠方。

追本溯源:回顧歷史沿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知識產權人才是激勵創新、引領創新、保護創新和服務創新的專門人才。早在我國專利制度建立之時,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就成為高校創新的關鍵詞。

1985年,第一屆中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下稱研究會)年會在武漢召開,彼時剛剛畢業留校、現任華中師范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劉華教授見証了中國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的萌芽與成長。劉華用“一個持續的專門平台”“兩大發展階段”“三種培養模式”概括這段歷史:一個持續的專門平台就是中國高校知識產權研究會,由原國家教委主管司局領導及三十多所高校的科技處及專利事務所的一批教師發起,其成立和專利法的頒布完全同步。兩大發展階段,初級階段是應專利法實施需要,大量培養專利代理人和知識產權法師資、布局專利事務所及創設高等教育中的知識產權法相關課程,這個時期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包括當時的中國專利局、國家教委、部分高校及國際組織的共同培養活動﹔實質性發展階段,高校的知識產權學歷教育在法學、管理學一級學科下形成了較完整的培養體系,在許多相關學科下也設立了知識產權課程。在不斷的培養實踐中已經形成的主要培養模式,多數是在法學學科之下的知識產權法方向碩博培養,少量是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下的知識產權相關方向培養。為支撐這些模式的運行,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等教學研究機構。進入21世紀后,更多大學的知識產權教學平台建立並迅速發展起來。

2003年,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在上海大學舉辦。會上,來自11所高校的18名校院長和知名教授牽頭聯名發出《關於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倡議書》,首次提出設立知識產權法二級學科以及知識產權碩博學位點、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時任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現任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教授作為倡議發起人之一,20年來一直擔任研究會人才培養委員會主任。在陶鑫良等教授的推動下,2008年、2010年,研究會年會討論不斷深入、相繼形成了一系列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建議書,不斷提出與時俱進的新建議。

在這次第九屆全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會議上,繼往開來,也醞釀提出了新的6條建議。同時,2016年在華南知識產權月談年會上,《關於知識產權學科建設的長洲共識》(下稱《長洲共識》)誕生,提出知識產權要成為一級學科的設想。《長洲共識》提出,設置知識產權一級學科是一個相對遙遠但也並非不可企及的目標。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將知識產權設置為一級學科可成為今后努力的方向,當下需要考慮已經明確的知識產權法學、知識產權管理二級學科相關政策的完善及落實。

“今天,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的困難都是發展中的問題,都來自於傳統體制內學科之間的沖突與認同,涉及到一個新型的學科生態觀念下如何發展以及我們如何推動的問題,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戰略性問題。知識產權學科從散點式建設發展到如今體系化探索是學科發展的正常階段,如何用對體制的了解、學科的認知來促進其發展是我們當下要做的事情。”在劉華看來,回顧歷史是為了總結經驗、探尋規律,推動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更好發展。

聚焦當下:布局學科建設

歷史是由一個個精彩故事傳承的,現在則是一步步腳踏實地探索的。談師資力量,談課程設置,談學科規劃……與會專家學者的頭腦風暴,蘊含了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深邃思考。歷屆會議大浪淘沙的精華凝聚於此,高校學者們躬身砥礪的精神彰顯於此。

“我常想,如果我們的本科生是一張白紙,第一門課我應該教給他們什麼。”華南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王岩認為,目前高校知識產權課程主要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基礎理論課,第二層級是專業理論課,在法學院多學法律、在管理學院多學商業管理等有專業方向的理論課,第三層級是專業技能課,如專利檢索,專利申請,專利訴訟,知識產權運營,國際訴訟等。我們現在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實用的技能上了,過度強調實務,專業理論卻沒有學好,更不要說把基礎理論、把知識產權的最基本的共性說清楚。”

“中國傳統把教育體系分為3個層次,即道、法、術。實務機構最需要的‘術’的層面恰恰不是大學的優勢。那麼,我們在編寫教材、設置課程時,就應當考慮學生經過大學的教育后,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知識產權從業者。”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張米爾教授強調,大學教育的意義在於授人以漁,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產權的“方法”。“把現有的知識產權學位培養做好,是為未來的一級學科設置奠定基礎。”與會的一些教授認為,從中期或者短期來說,專業碩博士培養和學術型碩博士培養可以雙管齊下,兩條腿走路。如果專業學位培養辦的很成功,那麼一定會推動我們今后學術學位培養的發展。

現階段,社會對知識產權人才存在強烈的剛性需求。2016年,我國共受理專利申請346.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3.9萬件,同比增長21.5%,連續6年位居世界首位﹔全國商標申請量369.1萬件,同比增長28.4%。而與之對應的卻是,我國知識產權人才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大多數企業仍存在知識產權實務人才嚴重不足的突出問題。深圳峰創智誠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富山展示了市場對知識產權人才的招聘需求。數據顯示,企業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較為歡迎,但單一的知識產權專業就業情況需要繼續摸索校企人才對接和過渡方式。他指出,在招聘時發現,一些知識產權碩士以專業自居,缺少學習實務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對企業而言“半桶水”反不如“空瓶子”。“哪些知識應當在學校裡學,哪些知識應當在實踐中學,是當前知識產權課程設置應當考量的問題。”

“高校作為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方,目前企業對於知識產權管理人才還是希望有更加專業的培養路徑。市場決定方向,需求決定培養。”東方知識產權俱樂部的輪值理事長柯曉鵬提出,對於應用人才而言,知識產權是競爭與合作的商業工具,用來輔助企業的創新和品牌。知識產權戰略中提到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正是企業對法學院知識產權人才教育需求的核心,例如“保護”中的訴訟與法律關系就很強,而管理和運用則是商業上的使用和技能綜合。“我們看重法律思維,也看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法律碩士階段的學習中,高校的系統性法學訓練對我形成系統性法律思維很有幫助。而商業思維和技能很難在高校中學到,更多的是在工作和實戰中學習。在商業和職場中,保持持續學習和認知迭代進化的能力非常重要。”柯曉鵬對現階段知識產權學科教育的作用予以肯定。

“知識產權要有學科地位首先要有學科體系,載體就是我們的培養方案、教材、師資,這些是最終落實我們學科的基本載體。”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許春明認為,部分高校知識產權課程僅僅是在法律中加一些管理的課、在管理中加一些知識產權法律的課,這種“組合式”課程設置缺乏體系化,不是培養知識產權經營管理人才的真正路徑。“知識產權的復合性、多元性、應用性就決定了人才的復合性、多元性、實務性。因此,就像知識產權法要有知識產權法總論一樣,應當設置知識產權管理總論,告訴學生知識產權管理是什麼。”許春明提出,一些法學專業較強勢的院校,設置的知識產權專業本質上就是一個知識產權法學的二級學科,沒有知識產權復合性的特色,也就失去了人才培養的意義。“知識產權更應該是法學的應用,而不是簡單的應用法學。目前,知識產權一級學科的願景還有些遙遠,而‘法律+經管’的知識產權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才是當下最現實的、最可行的目標。學校要塑造出合格的‘毛坯’,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使之能在實務中迅速成才。”

“知識產權學科建設有‘詩和遠方’也有‘眼前的苟且’,一級學科的設想算是‘詩和遠方’,而‘苟且’也是一種積澱學科理論和蓄積人力資源的途徑。”劉華表示,實踐証明,至少在博士培養層面的“苟且”存在相當大的合理性。她舉例說明,一些學生第一學歷是法學專業,后來是管理學或其他,結合起來學術視野拓展了、出口也很好,這種二級學科層面的交叉,比獨立的知識產權學科人才培養更符合市場需求。

詩與遠方:擘畫發展藍圖

創新之路從無坦途。當前,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知識產權在理論上、實務上和人才培養上有更大的成長空間,以滿足來自多方面的強大需求。要建設知識產權一級學科,要駕馭繁難復雜的改革,破解盤根錯節的難題,當前更迫切、更可行的可能是創立知識產權碩博專業學位。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全社會擰成一股繩,深化、總結和提煉知識產權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經驗與研究,向同一個共同願景努力。

“我們圍繞這些問題提出的觀點,要盡量讓我們這個圈子外的人也能接受。如果隻有我們這些人能接受,那我們這個討論就沒什麼效果。”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朱雪忠教授指出,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不能是高校自說自話,而應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一個共同體有共同‘遠方’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共識,這樣才會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包容的生態。”劉華認為,需要通過必要的溝通使共同體內外之間達到共識、達到理解、達到包容。“是邊發展理論邊建設學科,還是理論發展到相對完整了之后才建設?這是我們共同體內部還在討論的問題。教育實踐的生動性和多樣性是我們研究幾種素質養成模式所不能窮盡的,但辦法一定比困難多。總體來說我們還是應以一種樂觀的心態來推動。”

作為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方,律師事務所有著與高校不同視角的“遠方”。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專利代理人樓仙英對知識產權應用型人才的未來寄予厚望。“我國的互聯網事業起步晚,至今在互聯網技術的研究方面還落后於美國,但我們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方面后發制人,做到了世界領先,從來沒有人想到中國的微信等應用會這麼火爆。現在的知識產權正如當年的互聯網那樣,我們在學術研究方面是后來者,能否把知識產權應用做到像互聯網技術應用一樣那麼成功呢?”樓仙英結合自身經歷指出,現在律師事務所業務工作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交易、並購、上市還是投融資等業務,都需要知識產權專業意見作為支持甚至是工作重點。

“如果說現在法律是飛禽,管理學是走獸,那麼知識產權往往處於非驢非馬不倫不類的狀態。這是知識產權學科面臨的尷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苟且。但堅持久了,總會到達詩和遠方。”陶鑫良對未來滿懷憧憬,“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兵分三路,三箭齊發。一個是‘偏法派’,‘借船出海’﹔另一個是‘偏管派’,‘開天辟地’﹔再一個,是法管融合,“珠聯璧合”。要整合力量、整合資源,聚寶成盆、串珠成鏈,從教學大綱、培養方案到教材體系,最后到教學輔助,拉起網絡,拓展平台,有機結合,共同推進,使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登堂入室,實至名歸。”

研討會落下帷幕,新征程正在鋪就。無論是當下完善知識產權教學的腳踏實地,還是設立知識產權專業學位乃至知識產權一級學科的詩和遠方,都需要每個人胼手胝足的努力:向著目標堅定邁進,任何艱難險阻都會為之讓路。正如陶鑫良所說:“前瞻決定希望,整合決定力量。讓我們共同努力。”(本報記者孫迪 通訊員 趙勇)

(責編:王湘浦(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