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知识产权
人民网>>知识产权>>正文

忆往昔峥嵘岁月 展未来锦绣前程(下)

2015年04月08日09:44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郭小明公平竞争创新发展

郭小明 公平竞争创新发展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兴通讯)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2179件,位居全球企业第3位,成为中国企业中唯一一家连续5年稳居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前3位的企业。

“是专利法的实施,为中兴通讯这样的众多中国企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历经3次修改,专利法为中外企业在中国一视同仁地公平竞争、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有着法学背景的中兴通讯副总裁、首席法务官郭小明,在多年来从事企业法务工作实践中,对专利法的实施,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兴通讯的核心战略,专利资产是公司的核心资产,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知识产权的地位也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在郭小明看来,企业没有专利寸步难行,没有专利法激励创新、保驾护航更是不可想象的。正是遵循专利法的原则,中兴通讯在内部制度上对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以及职务发明的奖励举措、报酬分配等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同时,在熟谙我国专利法律法规的认识,结合“走出去”的需要,还对海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法律法规进行研究,掌握法律利器,抵御各种风险,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截至2014年末,中兴通讯在美国连续赢得了“337调查”的“四连胜”,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树立了新的标杆。而事实上,其中的3起调查皆是美国的专利运营公司所为。这些专利运营公司从个人和破产公司手中低价收购专利,伺机对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发起专利侵权司法诉讼或行政调查,意在获得巨额赔偿。

虽然对方的“搅局”并没有成功,但也给郭小明带来了新的启示:我们可以依法加大对专利运营探索的力度。实际上,在郭小明的倡导下,中兴通讯早已就根据专利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开展了专利运营的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有效盘活企业专利资产,充分利用专利的竞争属性及资产属性为公司获取直接或者间接经营收入的方式,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效益。

目前,中兴通讯对专利资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标准必要专利嵌入方面,从早期的GOTA数字集群系统标准的全球成功商用及其带来的许可收益,中兴通讯目前是3G、4G相关国际标准的主要起草者,在全球30多个标准组织中居于领导地位,是全球70多个标准组织的成员。在专利运营收益方面,以庞大的专利资产族群为支撑,率先开发出目前业界领先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和专利良性运营机制,同时与国内外主要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专利交叉许可方面,遵循产业互利的原则,致力于与产业参与者一起推动创造合理、公平的市场、知识产权环境,促进行业内专利资源的共享。目前,中兴通讯已经与微软、杜比等业界主要专利持有者达成了广泛共识与合作,并签署了全球专利许可协议,还开创了国内企业向业界国际巨头专利许可的先河。

“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当高,也只有这样的投入,才保证了专利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郭小明介绍,中兴通讯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已超过10%,比例之高在国内企业中是不多见的,近5年研发投入超400亿元,目前在全球已拥有超过6万件专利,90%以上为具有高度权利稳定性和技术品质的发明专利。

“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在国内发展,企业都必须懂法守法,特别是专利法,这是企业赢得竞争、创新发展的关键。同时,熟悉专利法律规则,更是保护企业自己合法权益的需要。”郭小明认为。(赵建国)

唐田田  关注需求服务社会

整日埋头审查,从未想过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某个重大历史节点会和自己相关,2012年7月16日,当那一刻突然来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员唐田田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亲眼见证历史的时刻——自己居然是我国第100万号发明专利的审查员!“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每一个审查员,其实都和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心手相连。”唐田田说,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我国专利事业的历史,开始用心感受专利审查的当下。“回望过去,30年审查,变化如此之大,我为自己是推动巨变的一粒小分子而自豪!作为审查员,我们为变化而努力,因变化而成长。”

2004年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当审查员至今,唐田田已从事专利审查工作10年有余,而这10年,正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10年。“当年刚入局时,听‘老审查员’们讲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手工检索、手工审查的‘纯手工’‘纯纸件’时代,难以想象他们原来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做审查。而我入局时,已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培训,有比较丰富的数据库和比较好的硬件。”唐田田说。

唐田田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最初自己对审查员工作的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审查员就是审查好专利就够了,整天埋头审查案件,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和同事讨论审查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

但后来,随着审查工作的不断深入,随着深入企业调研、对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了解越来越多,唐田田开始意识到,审查工作其实不单纯是在审查专利申请。“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公众对专利审查工作越来越关注,企业对专利审查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专利审查工作其实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阶段以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紧密相联。”唐田田表示。

“10年前,我们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做好审查,是单向的思维。而如今,我们开始考虑申请人的需求,开始考虑除了做好审查工作,我们还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些什么。”唐田田说。于是,做好审查工作之余,唐田田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需求。“10年前,我们在企业调研时,企业更多地关注专利基本知识。10年后,再去企业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才能撰写出更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如何获得更好的保护范围,如何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如何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内容。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在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定位在变化。”唐田田告诉本报记者。

这让唐田田感觉非常兴奋,也感觉到审查员其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审查员必须依法审查,高规格审查,高质量授予,用优质高效的审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但同时也可以根据掌握的专利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咨询,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专利法实施30年来,我国专利审查质量持续提升,专利审查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专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专利审查工作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要义。我们要‘埋头’做好审查,同时也要‘抬头’仰望天空,积极合理利用审查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唐田田表示。(吴 艳)

邰红 亲历发展见证辉煌

“非常感谢你准备的如此卓越的争辩意见。你的转达函包含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详尽的争辩建议。这是我15年来收到的来自国外律师中最优秀的关于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建议。”当收到瑞士客户发过来的这封邮件,看到信中客户对自己公司同事工作的高度认可和由衷感谢,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下称港专)副总经理邰红感慨万千。

“这封信,其实不仅仅是国外同行对我公司某些代理人工作的肯定,更是中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国际舞台上综合实力的证明。我国专利法实施30年来,专利代理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恰如那冉冉升起的朝阳。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分子,我感到欣慰和自豪。”邰红说。

1993年,邰红大学毕业,误打误撞进入了专利代理行业。有同学问她:“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答曰:“专利代理。”“专利是什么?哪个专?哪个利……”得知邰红在一家专利代理公司上班,纵然她一再解释,很多人还是对这个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也很少听说的职业表示不解。

“上世纪90年代,社会对专利代理行业的认识度并不高,提到‘专利’,大家都不懂是什么。可是如今大不同了,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很多非知识产权人士,他们对于‘专利策略’‘专利价值’的讨论,热情高涨并且非常专业。不少朋友还羡慕我能进入专利代理这一行业。”邰红说。

邰红所在的港专,业务主要是涉外专利事务,在她最初从业的五六年时间里,专利代理更像是一份翻译、校对和转达的工作。

“那时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公司的老代理人大都有着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大家拿到一份专利申请书,将英文专利说明书译成中文。在专利申请人和审查员之间,我们更像是信使,负责传达各种文件,根本谈不上发挥代理机构的能动性,很少主动为客户提供一些超出翻译工作之外的服务。”邰红笑言。

在翻译、校对的模式中渡过了几年,邰红迎来了对自己、对中国代理行业影响重大的一次专利诉讼。2001年,美国辉瑞公司万艾可在中国获得专利权,被十几家国内企业提出专利权宣告无效请求,双方由此开始了长达9年的漫长的诉讼。作为代表辉瑞公司的首席律师,邰红坦言,自己非常幸运,有机会参与这次诉讼,并在这诉讼中通过与欧美顶尖律师深入交流和学习美国的案例法,使自己成长了很多,“我看到了国外严谨的司法程序和正规的司法操作,自己的法律意识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对于专利代理工作本身应该做什么也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个人成长的同时,邰红也见证了专利代理行业的发展。“过去,港专的主要业务是涉外专利申请代理工作,如今,涉外专利申请代理已只是港专业务的一部分,专利无效、诉讼、许可、转让和咨询服务等众多新兴业务正在不断增多。国内其他专利代理机构也和我们一样业务越来越多样化。”邰红表示。

在邰红看来,专利法实施30年来,我国专利代理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邰红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召开专利代理国际会议,中国专利代理人都是坐在台下,听着台上欧、美、日、德专利代理人侃侃而谈,介绍经验,展开观点论战,中国专利代理人很少有发言权。而如今,在专利代理的国际舞台,越来越多地开始出现中国代理人的身影。

“如今,作为中国专利代理人,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自信、从容地发言,与国外同行就专业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中国专利代理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强。”邰红表示。(吴 艳 陈 婕)

蒋洪义    不改初衷奋勇向前

“一次偶然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句话用在知名专利律师蒋洪义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一次短暂的游学经历,他毅然放弃国家部委稳定的工作,执着地投身于知识产权诉讼事业,一干就是20年。“这一切的改变缘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缘于我国专利法的实施。” 蒋洪义说。

“1994年初的日本游学经历,让我顿悟了美国、日本等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强有力的专利保护制度这一坚实基础之上的,所以我国要建立强有力的专利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专利法实施30周年之际,蒋洪义深有感触。

20年来,蒋洪义代理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并于2006年至2007年期间参与了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20年的执业生涯中,我亲身经历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加强专利保护从外交策略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的历程。特别是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实施后,专利制度的影响力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质的飞跃。短短几年间,我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的PCT国际申请量也处于世界领先。这些都要归功于我国专利法的不断完善,专利制度的不断健全。”

得益于中国专利法的实施,蒋洪义在众多的专利侵权诉讼案例中屡创佳绩。比如代表大连汉普公司诉几大跨国公司手机中文输入法专利侵权系列案件,代表台湾威盛公司处理其被某跨国公司起诉的微处理器专利侵权诉讼,还有帮助深圳东进公司处理其与某跨国公司之间相互提出的计算机软件侵权诉讼及非法技术垄断诉讼等,蒋洪义大气沉着,游刃有余。2007年,蒋洪义因在知识产权诉讼代理方面取得突出业绩而被《亚洲法律杂志》(ALB)评为该年度“亚洲最热门的25位律师”之一。因为资深的经历,蒋洪义还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理事以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今年是中国专利法实施30周年,专利法在我国经济发展长河中留下了可圈可点的精彩。“回顾历史,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百尺竿头需要更进一步。”蒋洪义提出了他的期许,我国专利法已经实施30年,今后如何通过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深化细化专利法的实施,使专利制度在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每一位知识产权人深思与努力。(祝文明)

张海龙    敢想敢为自强不息

3月21日,最新一届的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颁奖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来自华东交通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张海龙就是得奖者中的一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大学期间,张海龙已经拥有了8件专利。

张海龙是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最开始接触“专利”是源于他的一次小挫折。刚入大学的时候,张海龙正好碰上了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挑战杯”的比赛,作为一个大学理工男,张海龙立马报名参加了这个比赛,并一口气申报了3个科技项目。但是由于竞争激烈,这3个科技项目都没有通过,这让满怀期待的张海龙感到有些挫败。于是,张海龙找到了他的老师杨云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杨老师在看过他的科技项目后,给了张海龙一个重要的建议:“你要把你的想法梳理清楚,然后去提交专利申请。”

“本来我的想法经常是天马行空的。”张海龙说,“杨老师的点拨让我第一次开始注意到了我们国家的专利制度。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关注如何提交专利申请,比如专利申请书是什么,如何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为现实。”

张海龙的第一件专利是摩托车安全衣,灵感来自日本丰田公司的一个广告。丰田公司为摩托车制作了一个安全气囊用来保护摩托车驾驶员的安全,但张海龙觉得他们设计的安全气囊并不合理。这种敏锐的直觉,让张海龙找到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保护摩托车驾驶员。他认为摩托车和汽车行驶的时候不一样,丰田公司在摩托车仪表盘中安装安全气囊的方式并不利于驾驶员逃生。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方案:在摩托车上安装传感器,设计一种可以快速充气的安全衣,衣服上装有接收器,当摩托车遭受剧烈碰撞时,安全衣就自动充气起到保护驾驶员的作用。

有了好的方案就要着手去实现。张海龙为了写好第一份专利申请书,自学了许多专利法的内容。“我知道了专利的种类,知道了什么是专利权人。有一次为了提交一件专利申请,我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浏览了3000多件相关专利文献。”张海龙笑着说。

张海龙最近提交了一件名为“可扫除盲区多角度调节的后视镜”发明专利申请,在这件发明专利申请的背后是张海龙和他的团队付出的汗水和知识积累的成果。这件发明专利申请包含了角度传感器、电机驱动、雷达、语音播报、电子线路等多种技术。对于一个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好多技术并非专业知识,但凭借着对发明的热爱,张海龙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阻碍,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专利法实施30年之际,小小年纪的张海龙感触颇多,因为他也是得益于专利法保护的一名发明人。看着自己的8件专利,张海龙感慨地说:“我提交的专利申请,目的不是专利能给我带来多少利益回报,而是希望我的创新成果能够造福社会。现在我的专利都‘生活’得很好,我对我们国家专利制度非常信任,充满信心。”(谷新龙)

(责编:王凤一(实习生)、马丽)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