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知识产权
人民网>>知识产权>>正文

《毛泽东身边工作琐忆》

2015年02月20日08: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作者:谢静宜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1月出版

该书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作者于1959年—1976年在毛泽东身边做机要工作,回顾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亲历往事,细腻地描绘了毛泽东是如何工作、生活、学习的,展现了毛泽东博学、睿智的伟人风采。

主席喜欢到外地活动,乐于深入实践,接触群众,了解实情

50年代至70年代初,毛主席身体很好,经常到全国各地视察,进行调查研究。有时一出去就是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地活动。

因为工作性质的需要,我经常跟随主席到外地视察,我们机要人员的职责是,确保毛主席与北京党中央的机要联络。我在他老人家身边工作了十多年,在跟随他外出视察的过程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了不少事情,有不少片断的回忆。虽然它算不上什么文学作品,但却都是真实的。这些文字,也许对于研究毛泽东,真正理解毛泽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或参考价值。

据我观察,主席喜欢到外地活动,乐于深入实践,接触群众,了解实情。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每逢“五一”、“十一”,主席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与群众见面,这就限制了主席在外面的视察活动,他必须在这两个节日前赶回北京。为此,他曾幽默地对我说:“‘五一’、‘十一’一到,就要回京‘罚站’去了。”

主席每次离京都乘火车。他不坐飞机并非是为个人安全考虑,而是从工作方便出发的。有一次他对我谈到此事,说:“坐火车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找个支线停下来,可下车看看,或找当地领导谈谈都行。”

列车驶出北京,一般不是顺京沪线就是顺京广线南下,然后通过陇海线或浙赣线、湘赣线再绕回北京。沿途为多看、多谈,专列运行很慢,比如北京至杭州两天的行程,有一次他却让列车走了一个月。

巡视期间,主席通常就住在车厢里。卧室与办公室一板之隔。办公室也就是会客室和会议室。只有专列进入某个大的中间站或终点站时,他才下车住进当地宾馆或招待所。

专列条件虽比一般客车要好些,但长期住在车厢里也不好受。噪声干扰,车声隆隆,颠簸震荡,冬天冷,夏天热。总使人有一种不安定感和疲劳感。但毛主席不顾远途劳顿,为适应列车生活,改变了自己的作息习惯。在北京他是夜间工作,白天只睡几个小时,但为观察民情和庄稼生长情况,他让白天行车,夜间停车。

在列车运行中,他除了阅批文件、读书看报、接待外宾、与沿途领导同志谈话、开会外,常常站在或坐在窗前,凝神观察外面的情况。

专列的运行本来是保密的,但主席不以为然。有时,火车通过城镇交叉路口,行速较慢,工作人员就把窗纱拉上,他随手又拉开向外观察。因车厢窗口很大且敞亮,常被隔离杆阻挡的人群辨认出来,群众顿时欢呼起来,有的还跟着列车飞跑向主席致意,主席也微笑着向群众招手致意。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大伙总是劝主席快坐下来或又重新拉上窗纱,但他总是不乐意地用力再把窗纱拉开并塞进金属架里,说:“怕什么,这是人民群众啊!我为什么怕群众呢?”工作人员向他解释对个别坏人还是应提防的,他又说:“即使有个别坏人也不怕嘛!这么多好人在,一个坏人哪敢害我呐?即使想害,我们已走了,不怕的。”

列车奔驰在广袤的原野上,为毛主席视察农作物生长状况提供了条件。我常出入他的车厢,有时与他老人家坐在一起观察不断变换的地块。他看的是那样出神细致。他边看边指给我说:“这一带麦子比较好……”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这是什么呀?噢,是红薯地。”突然,他又兴奋地说:“你看,栽上的红薯秧都活了。”过了一会,又着急地说:“哎呀!这块地危险呐。”我顺势一看,原来是块发蔫的红薯秧地。(连载二十一)

(责编:温静、杨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