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赵竹青)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究竟哪些体制机制制约了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昌林研究员今天下午在第九期“知识产权战略大讲堂”上做了题为《创新与挑战》的报告,从政策、市场以及科研体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原因。
首先是政策导向不足。他认为,在现行以GDP为导向的强大政绩考核压力下,许多地方存在“不敢转”、“不能转”的尴尬境地,不得不进行“全民招商引资”。同时,现行的财税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现象。
其次,市场经济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土壤。王昌林说,长期以来,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对创新驱动没有形成“倒逼机制”,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同时,市场准入和监管不完善,主要采取“事前管理、选运动员”的方式,使大量新企业不能进入。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和行业,监管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比较突出。另外,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也明显不足。
在科技管理方面,王昌林列举了多个影响创新的因素。比如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科技投入分散、重复、碎片化。财政科技投入“事前选择性支持”的方式,导致许多科技计划、专项或工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基本都被分散为众多项目、支持众多单位,缺乏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术浮躁、短期行为等问题比较突出。另外还存在譬如技术转移转化率低、科技评价导向“一刀切”等种种不利于创新的因素。
王昌林表示,除以上原因外,仍有众多其他原因制约着创新。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侵权易、维权难”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再加上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人才引进面临法律障碍,创新战略的实施面临着重重的阻力。
因此,面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王昌林认为,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厘清思路、突破口和重点任务,围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资金人才知识产权制度环境等方面实施若干行动计划和重大举措。他透露,目前这些举措正在具体酝酿中。
“知识产权战略大讲堂”由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举办,是一个研讨交流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的开放式平台。多家成员单位以及企业界、研究机构、服务机构代表百余人参加了今天下午的活动并与演讲者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