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散发的文化味儿正越来越浓——昨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正式开幕,大批影视娱乐节目、影视剧目、动漫手游类展品、摄影作品,乃至云南“非遗”艺术品集中亮相。
作为上海首次在自贸区框架内设立的文化授权展,借助制度创新优势,这个为文化产业搭建的展示平台有望挖掘出更多艺术衍生品,让艺术走入老百姓的生活。
搭建国内外文化产品交流分享平台
所谓文化授权,是一种以文化艺术创作为主体的授权类型,即授权商将所代理的艺术家作品著作权以合同形式授予商家使用,进行商业开发,授权商所得收益将按一定比例回馈给提供著作权的艺术家。事实上,授权展在国外已有成熟市场,每年6月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品牌授权展迄今已举办30多年,成为国际授权领域最权威的展示交易平台。
此次上海自贸区文化授权交易会的参展商囊括了海内外从事文化授权产业的机构和公司,产业类型涵盖艺术品、动漫卡通、影视娱乐、网络游戏、原创非遗艺术和文化演出经营等。作为主办方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总经理任义彪告诉记者,“创办文化授权展旨在充分发挥自贸区内先试先行的制度优势,搭建一个崭新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为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进入市场的先机,进一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眼下,网络上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纪念品颇为走红,而在自贸区文化授权交易会上,博物馆衍生品成了一大焦点。“我们这次带来了不少自己团队开发的观复博物馆纪念品,包括印有观复猫的马克杯、丝巾、香薰、手表,还有与台湾设计师共同开发的收藏品‘九宫壶’等。”北京观复博物馆副馆长兼商品开发部部长金珂表示,“文化授权是未来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开发更多适合各个年龄阶层的文化衍生品,可以让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次展览正是打造了一个平台,我们希望找到更多合作伙伴,让这些透着传统文化韵味的博物馆纪念品有更多渠道分享给不同的人群。”
作为长三角区域第一家国家级版权贸易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上海)也在昨天落户自贸区,将立足于国际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利用自贸区多重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在版权贸易的海关、外汇、工商、税收以及投融资、质押、评估、登记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和政策突破,使自贸区成为引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中国版权及交易跨境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
33件艺术品从发货到通关仅花一周
长期以来,举办文化类展会需经过多重审批核准制度。国际企业参加文化艺术类展会必须办理一系列入关审批报税手续,文化贸易企业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境内,需进行进口保税,缴纳关税,进口设备、物资等一般不享受免税政策。
根据上海自贸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原则,此次文化授权交易会享受通关、物流、保险、保税仓储一揽子服务,为国内外文化企业参展开启更多“绿灯”。比如:境内外的文化产品内容审批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待周期,基地内专门设有上海市文广局的文化审批服务窗口,受理自贸区内的文化内容审批,向自贸区内文化企业提供更多方便。
在现场,以色列艺术家大卫·格斯坦现代感十足的不锈钢喷绘作品格外醒目,而这些展品正是享受到了自贸区带来的“便利”。作为代理方的上海植根花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葳告诉记者,“我们11月1日参加北京艺术博览会后,所有展品全部销售一空,当时非常担心来不及参加自贸区的展览了。没想到,只用了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21款33件作品从以色列发货到上海通关所有保税手续,实在太高效了。”他还表示,此次除了展示大卫·格斯坦的艺术作品之外,也带来了可以授权制成产品的果盆、书架等各种设计,希望找到国内合作方共同开发。
据任义彪介绍,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境内外艺术品进入自贸区,也将不再需要复杂单一的进出口流程,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快捷的贸易方式。已投入使用的自贸区内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将以其特许业务为国际艺术品在保税状态下进行仓储、长期展示、交易以及开展保险、鉴定、评估、质押、融资、租赁等专业服务。在知识产权法律保障方面,基地引入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帮助中外当事人解决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纠纷,有助于自贸区内的文化企业快捷、高效、经济、灵活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