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06月20日08:13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际排名进步显著!近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为218.3(以2010年为100),比上年增长9.0%,保持较高增速。同时,在世界包括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34个国家、金砖5国和新加坡在内的40个国家中,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位排名由第14位上升至第10位,居世界中上游。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发展,这是客观事实,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许春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扩大开放的内在需要,其动力机制在于政府政策鼓励引导下的市场主体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提升和知识产权工作能力提高。
  创新大国地位凸显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创造指数为216.5,比上年提高27.0个点。创造发展指数2010年的100分稳步上升至2017年的216.5分,特别是2013年以后,创造发展指数呈现出加快上升趋势。在具体数据上,2017年各类主要类型知识产权申请、登记、注册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相比2016年,创造效率各项指标提升幅度也较为明显。
  “专利质量是近几年《报告》的重点关注内容,我们连续几年以调整指标、增加权重的方式来反映专利质量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不断提升的重要地位。”参与《报告》编写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表示。
  纵向来看,我国专利质量已经实现稳步提升。《报告》显示,在专利维持率方面,2017年全国专利维持率达到60.0%,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各地区与2016年相比均有所上升,其中安徽、广西、陕西、新疆等地区上升幅度较大。在拥有较多专利的地区中,上海、北京、广东的专利维持率相对较高,分别为70.0%,69.3%和64.4%。从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来看,2017年数据为6.2年,较2016年提高0.3年。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超过6年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广东、海南、贵州、西藏。PCT国际专利申请集中于广东、北京、江苏等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56.5%、10.7%和9.7%,与2016年相比,广东从2.3574万件增长到2.6830万件、江苏从3213件增长到4590件,数量增长较大。
  近年来,我国立足现有基础和发展需要,在继续保持专利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专利质量提升工作。2015年年底,《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提升知识产权附加值和国际影响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核心专利。全国各地纷纷根据地方特点,奋力推动各地的专利质量提升工作,如江苏、重庆、湖北等地积极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陕西等地认真做好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
  世界排名快速提升
  目前,中国是国际专利申请第二大来源、国际商标申请第三大来源。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范围正在获得更多的认同,这在此次《报告》中同样得以体现。
  《报告》比较了包括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34个国家、金砖5国和新加坡在内的40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其中显示,2016年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世界排位由第14位上升至第10位。较之2015年,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总指数得分从57.73提升至61.91,与知识产权强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世界排名提升迅速。从2012年到2016年的5年时间内,美国、日本、韩国等三国得分稳居前3位,我国排名在2012年至2016年4年间从第19位提升至第10位,平均每年提升3个位次,知识产权发展的总体水平,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水平快速提升。
  “今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进步,取得长足发展。”韩秀成表示,十年间,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宏观的国家政策还是微观的企业经营,知识产权都是重要的议题。伴随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产业、经济和科技政策中嵌入了知识产权的内容,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工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我国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极大地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正逐步迈向知识产权强国。”许春明表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是我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需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环境,增强国家创新力与竞争力。(本报记者 吴珂)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