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这位发明了一种有机植物肥料的普通村民 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2018年04月24日08:18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原标题:这位发明了一种有机植物肥料的普通村民,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编者按:大约在2006年,杨桂花发明了一种有机的植物肥料。那时,杨桂花想,把人吃的好东西给植物吃,或许就能种出更好的粮食。杨桂花期待着用自己的专利给儿子盖栋房子,同时也帮助更多的人吃上更好的粮食。无论是在牧区放牧,还是在矿场打工,杨桂花始终没有忘记她的麦田。

无论是在牧区放牧,还是在矿场打工,杨桂花始终没有忘记她的麦田。

今年48岁的杨桂花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胜利村的村民。大约在2006年,她发明了一种有机的植物肥料。那时,杨桂花想,把人吃的好东西给植物吃,或许就能种出更好的粮食。说干就干,从蛋壳试起,杨桂花把绿豆、苦菜、蒲公英等植物材料磨成粉,做成肥料倒进土里。

一次,女儿的同学来家里玩,问她:“老婶,为啥我们家种的莜麦才长到我屁股那么高,你们家的都到我胸口这儿嘞?”杨桂花笑了笑没吱声。她猜测也许是肥料真起了作用,于是从十几公里外的县城请来了摄影师,想拍个片子看看自家种出的粮食和别人家有什么区别。杨桂花告诉司机和摄影师,自己在做秸秆还田。她记得当三人一下农田,司机立马来了句:“倒像人家南方种的田地,咋长这么好呢?”杨桂花觉得自己的肥料的确不一样。

但是种地太不挣钱了,100亩莜麦收成后也就能卖3万块钱。2012年,把最后一茬用自己研发的肥料种出的粮食磨成粉后,杨桂花和丈夫离开了村子。他们来到锡林郭勒达青牧区帮工。在牧区,杨桂花找了几个花盆,继续用植物肥料种粮食。当初从家里带出来的莜麦面粉给了开饺子店的侄女一些,做出来的饺子顾客很是喜欢。“老娘你带来的面粉就是好吃。”侄女很认可杨桂花的面粉,这让杨桂花有点得意。

但是下一步该怎么办?怎么把自己的肥料推广出去?怎么让更多人吃到植物肥料种出的粮食?杨桂花成天想着这些问题。正好有一年过年回家,她和外甥提起了自己的发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去北京想法子。

2015年9月,天气开始转寒,杨桂花和外甥来到了北京。刚开始,摸不清门路,俩人拿着三盆自己种的粮食到处找媒体求报道。几经周折,终于有人建议,让他们去找找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肥料专家张树清。

在农科院,张树清仔细观察了三盆粮食。一盆没施肥、一盆施化肥、一盆施杨桂花的有机植物肥,植物肥的效果和化肥差不多,甚至似乎还要茂盛一点。张树清让杨桂花尽快回家找专业机构做个检测,要是营养指标确实高的话,赶紧提交专利申请把这项发明保护起来。

2015年9月,由内蒙古自治区石油化工监督检验研究院出具的检测结果出来了,有机质含量为82%,高于农业部发布的有机肥料标准(NY525-2012)规定的45%。同年11月,杨桂花和外甥再次来到北京提交专利申请。外甥从网上找到一家专利代理机构,一个小姑娘热情地接待了两人。杨桂花觉得小姑娘干净利落,把话说到了自己心坎里,决定赶紧把专利申请了。然而,就在得知提交专利申请需要公开信息的时候,她却退缩了。“后来听说其他人用了你的专利要赔偿的,而且所有人申请的专利都要公开,都来北京了,揣着秘密回去也不是个事儿。”三天后,杨桂花想通了,花4000多元提交了专利申请。

“去北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申请了专利又能咋地?”对于杨桂花的专利申请,她丈夫并不太支持。还有人为她担忧,是不是被骗了。而杨桂花自己却很坚定,“那是我的发明,就应该申请专利保护。”

“专利授权可能快下来了,但是拿到专利后又该怎么办呢?”杨桂花有点迷茫,她想,用自己的肥料种出来的粮食虽然更好,但是不一定能让肥料厂赚钱。“能不能国家出钱,自己出专利、出劳力,建个肥料厂,让专利实现产业化发展?”杨桂花期待着用自己的专利给儿子盖栋房子,同时也帮助更多的人吃上更好的粮食。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是有机会我还是想种地。”置身尘土飞扬的矿场,杨桂花常常想起村子里绿油油的莜麦地。(邹碧颖)

(责编:王小艳、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