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国产业转型“生死关”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极其关键的转型时期。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失,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资源环境压力空前加大,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亮起红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可谓迫在眉睫。这一转型难度之大、时间之紧不言而喻,但中国发展必须要有此“惊险一跃”。
而这一跃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已远非改革开放初期可比,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此前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的发展路径正变得越来越窄——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心技术,甚至连技术含量高一些的设备也买不来。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转型的“生死关”。
应该说,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创新的智慧,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就是例证。不过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度领先的中国科技在近代被西方远远超过。原因何在?这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疑问,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谜底有不同说法,其中一种给我们极大的启发。这一说法指出,原因没有别的,就在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无。早在1624年,英国就颁布了《垄断法规》,1709年又颁布《安娜法令》,法国也于1803年颁布了《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这些是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而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创新仍然是“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
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势很快体现出来。由于创新成果有法律保护,即使公之于众,也不担心被人免费盗用。这不仅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更促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共知识库,让后人的创新真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之下,中国一脉单传式的传承方式不仅阻碍了知识的共享,而且大大增加了技术诀窍灭失的风险。
历史已不可追,而教训不可不吸取。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其如今知识经济兴起,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酝酿重大突破,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不竭动力,知识产权保护更见紧迫。
这不仅要求政府更有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更健全、执行更到位,而且要求每个公民提高意识、承担责任。唯此,我们才能真正跨越转型的“生死关”,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记者 张桂林 黄浩苑 吴锺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