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開啟智能時代教育新征程
人民網北京6月24日電 (記者林露)6月22日,人民網聯合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舉辦“共創智慧教育新生態”在線研討會。各地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進展如何?疫情期間智慧教育示范區如何助力“停課不停學”?人工智能如何推動教育創新發展?來自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地方政府代表、智慧教育及教育信息化專家、企業代表匯聚“雲端”,共同討論智慧教育建設新課題。
發展智慧教育 營造多元、開放、共享的協同發展生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智慧社會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設智慧社會,智慧教育的發展不可或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智慧教育,密集發布相關政策文件,大力推進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建設。2019年4月,教育部遴選出雄安新區、北京市東城區、湖南省長沙市等8個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區域,江蘇省蘇州市、山東省青島市2個智慧教育示范區培育區域。“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項目的建設與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一脈相承,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征程,使每個人都成為教育信息化2.0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和創造者。
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副局長夏韶華介紹說,通過調研發現,新區學校目前存在現有教育信息化設備應用率較低、優質教育資源缺乏、教師信息素養不足等現狀,同時了解到三縣學校對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平台建設、教師培訓、資金保障等方面有較大需求。為此,新區將建設雄安新區教育教學管理基礎平台,主要連通三縣現有存量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實現新區、三縣、中心校(總校)、學校四層級智慧管理,高效協助雄安新區完成教育教學管理,助力雄安新區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未來,將全面把教育功能融入智能城市建設,有力支撐新區教育事業改革創新發展,努力營造多元、開放、共享的教育協同發展生態。
長沙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繆雅琴介紹說,長沙市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抓手,著力構建與教育現代化相適應的智慧教育體系,以智慧教育促進全市教育的系統變革。目前,長沙正在探索構建集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於一體,市、縣(區)、校廣泛連接的數據平台,立體採集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教學活動的過程性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常態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狀況、學生發展狀況、教師教學狀況及學校發展狀況的精准分析,構建學生成長畫像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構建“從入口看出口、從起點看變化”的增值評價模型開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服務教育行政決策,引領教育科學發展。
教師是推進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深化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的關鍵。繆雅琴表示,長沙將建設市、區兩級“人工智能體驗學習中心”,構建多方協同參與集產、學、研、培、用一體的教師培訓體系,探索以學校為單位,以應用場景為導向,以教學實際場景為重點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推廣和普及。夏韶華介紹說,雄安新區計劃到2022年完成中小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和新區教師信息化應用培訓全覆蓋,培養選拔數百名信息化專家校長和信息化教學應用骨干教師,以提高干部教師利用信息化工具系統解決教育教學和管理問題的能力。
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要注重差異化發展
“長沙市依托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基礎,率先全域構建了全學科、全學段的同步網絡課堂,服務全市中小學生在線開展同步教學活動。” 繆雅琴介紹說,疫情期間,長沙中小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空間,可以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同步享受教學服務。根據湖南省教育廳的安排,長沙市教學活動同步面向湖北開放,實現了域內域外融合和教育資源共享。在此期間,不少學校還在長沙全市統籌推進IPTV網絡課堂的基礎上,利用網絡學習空間構建虛擬班級,很好地組織了結合校情的“停課不停學”活動。
“雄安新區在疫情期間有條不紊的開展網上教學工作,保障了新區疫情期間的學習生活,展現出雄安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和智慧教育示范區在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 夏韶華說,在疫情期間,雄安新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網絡資源和平台,做好在線教育教學、工作統籌指導、學生心理疏導、師生健康指導等工作。同時,還出台了縣級“停課不停學”的具體工作方案。例如,安新縣採用教育局、學校、班級、學生四級網絡化管理,落實原則統一,一校一案,扎實推進線上教學工作,深入開展疫情期間全縣網絡直播課、微課、課件評比,將網上課程作為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實現崗位練兵、把握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
“從智慧教育示范區的任務來說,就是要以課程和實踐為核心,建構師生的信息素養,提升老師和學生的素養,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專家組副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表示。他說,智慧教育示范區,其實是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創建項目,如果兩三年之內通過教育部驗收就會授予教育示范區。他強調,各個智慧教育示范區之間的發展,要突出各自的特點,更要強調成效。
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武漢大學教授何炎祥表示,不管是智慧教育示范區,還是其他的智慧教育,最終要落實到通過一批教育工作者把所受教育的對象要培養成對國家、對社會建設有用的人才。對於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建設,何炎祥強調,每個試點區要有屬於自己的定位,不可千篇一律。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建設在尊重共性的同時,也要實施差異化發展。“智慧教育本身是在原有傳統教育和信息化基礎上的一個升級、一個提升,它將更加強調交叉、融合、滲透,以及和所在的城市、所在區域的無縫對接﹔強調教育資源的共享,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師生受益,才能起到示范教育區應有的作用。”
人工智能賦能智慧教育 推動教育創新發展
目前,長沙市正在推進人工智能進課堂。繆雅琴介紹說,一方面推進了人工智能知識普及教育,長郡中學、雅禮中學、市十一中學等一批學校系統開展了人工智能體驗和實踐課程﹔另一方面,為提高課堂效果,增強教學體驗,各中小學校廣泛開展VR虛擬體驗教學,組織機器人編程、無人機、3D打印、創意、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特色課程教學,培育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雄安新區則根據人工智能最新發展樣態,結合新區智慧教育發展情況開展探索性、創新性、實驗性工作。夏韶華介紹說,雄安新區在“存量”學校和“增量”學校中同步選擇示范學校,開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項目實踐。通過建立人工智能實驗空間、引入智適應學習系統等多種形式,探索利用物聯網、互聯網、VR、人工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多樣性,確保教學環境的可靠性,增加教育支持服務的廣泛性。
編程貓創始人兼CEO李天馳表示,計算思維是人工智能教育和編程教育的中心,內容上的寓教於樂和工具上的寓教於樂,讓學生能夠在各個方面感受到學習探索的樂趣。同時,教師也要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信息應用能力和人工智能素養。
黃榮懷認為,人工智能在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創新的潛能。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入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充當智能導師、智能助手、智能測評、智能挖掘與智能分析五個方面的角色,來增加教學的智能水平。教學內容也將由傳統的標准化轉向定制化、個性化,即每名學生學習的課程、科目、內容將不盡相同,都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偏好進行定制。人工智能與教育將共同賦能未來,推動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創新,促進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發展,仍有一系列問題值得研究和探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