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貧困兒童發展的國家戰略
兒童的命運既是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也關系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有關人士建議,應將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兒童全程的營養和教育保障納入國家戰略性規劃,調整和加大國家對兒童發展的財政投入,建立各級黨委政府關於兒童成長與發展的績效評價機制,實現兒童的健康成長和能力發展,斬斷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窮根”。
認識不足體系滯后 兒童發展面臨困境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是難點。保障兒童的營養和教育,是貧困家庭徹底脫貧的根本出路。然而,時至今日,很多地區對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兒童發展的認識還沒有提高到區域脫貧的高度,貧困地區兒童成長幫扶的制度性設計還沒有形成。
由於對兒童發展的重視程度不足,各地普遍缺乏統一或牽頭的部門及領導干部,導致兒童工作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記者調研發現,各地涉及兒童的工作系統五花八門,主要包括教育、衛生、團組織、婦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但並沒有一個牽頭部門或地方領導負起總責,不能全盤掌握當地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情況,導致各部門兒童工作有交叉而不共享,難以形成合力開展整體設計和干預。
同時,衛生和教育系統作為主導力量,對兒童發展的體系建設依然不夠健全。一方面,貧困家庭父母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對兒童的營養干預和疾病防控處於無知和自發狀態,極易導致兒童營養不良和疾病多發。另一方面,各地衛生系統作為行政主管部門,卻受編制不足、衛生資源總量偏低狀況的影響,至今沒有真正建立婦幼保健體系。針對兒童的體檢、保健、營養干預和疾病篩查、治療,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國家營養餐計劃作為一項民生工程,至今仍面臨飲水安全、“工友”工資配套等落實難題。
教育體系設計也滯后於形勢發展。多數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機構最多隻能覆蓋到鄉鎮一級,難以滿足農村地區兒童的需求。而村級中小學,受撤點並校的影響,其教學質量和接納學生的數量已經今非昔比﹔農村中小學教師受待遇和發展層面的制約,不斷從最基層的崗位上離開﹔伴隨農村空心化而生的教育空心化,讓貧困地區的學生面臨著上學遠、上學貴、上學難的困境。
同時,重視程度不足和現有財政體制雙重因素疊加,致使國家對教育衛生的財政投入出現結構性失衡,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教育和衛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當前,我國的教育衛生財政支出以地方為主。結果,貧困地區財政越窮、投入越少,越難擺脫貧窮的代際循環。
“分進合擊”加快幫扶進度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兒童發展是一個比較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分進合擊”,逐漸突破。近年來,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和部分社會組織從貧困地區兒童最急切的需求入手,已經開展了一些試驗項目,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有關人士建議,當前應該推進試驗項目的提標擴容,並以此為突破口,帶動採取更多的幫扶措施。
擴大孕婦和嬰幼兒營養干預覆蓋面,逐漸健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鄉村兩級婦幼保健體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國婦聯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前期發起的營養干預試驗,效果顯著。2012年起,財政部、衛生部和全國婦聯年投入1億元,在27萬6至24個月嬰幼兒中正式開展營養干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教授陳春明說,應該進一步將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孕婦和嬰幼兒全部納入營養干預規劃。借實施營養干預之機,同步推進鄉村兩級婦幼保健體系的建立健全工作。
同時,中央財政應加大對教育,特別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擴大對貧困地區兒童困難補助面和資金額度,加快推進貧困地區中小學校舍標准化建設,提高農村地區教師待遇,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免費師范生計劃,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保障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逐步恢復被撤並的中小學校,保障學生就近上學的權利,確保農村地區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初中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走讀或寄宿。
另外,以營養餐提標擴容、形成長效機制為突破口,逐漸完善校舍和配套設施建設。2011年11月起,國家在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680個縣推出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和寄宿制學校貧困學生補助。不過,部分地區基層教師反映,因為缺水、缺食堂、缺“工友”,營養餐還存在難以為繼或補助資金被擠佔的問題,使這一民生工程打了折扣。他們建議,營養餐工程應該配套運行資金,並考慮與“校安工程”結合,進一步提高學校校舍及配套設施建設水平。
呼喚貧困兒童發展的國家戰略
相關人士指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往往資源匱乏,靠轉移支付幫扶,效果難以持久,難以實現區域的跨越式發展,難以阻斷貧困的代際循環。而對這些區域四千多萬14歲以下兒童開展營養保障和能力發展的“人力資本”幫扶,則能夠幫助貧困地區真正斬斷“窮根”。因此,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兒童發展應該盡早上升到扶貧戰略層面,納入國家規劃。
首先,設立“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明確工作對象——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四千多萬兒童,幫扶內容——營養干預、衛生保健、教育保障、權益保護等,並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制定兒童發展工作目標。
其次,明確分工,建立兒童發展工作績效考核體制,深入普及對兒童發展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制度建設和輿論營造,提升全社會對兒童發展觀念的重視程度,落實兒童幫扶規劃。頂層設計上,統籌協調衛生、教育等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推進工作。
第三,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的結構和方向,落實經費保障。教育部相關人士建議,國家應最先滿足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尤其在貧困地區,財政支出應該實行“事決定錢”,而不是“錢決定事”,即國家應該制定建設目標,然后安排財政支持。
比如,根據“義務教育均等化、標准化”的目標,制定校舍、食堂建設標准,統籌、調整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明確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支持責任,並根據地區差異安排不同的支出比例。根據測算,當前亟待推進的幾大工程共需增加財政支出近200億元:其中營養餐按每天每生補助4元計算,需要增加經費48億元﹔孕婦和嬰幼兒營養干預需要增加60億元﹔兒童學前教育按每童每年100元計算,需要增加90億元。
“一個國家應該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相對於我們11萬億元的年度財政收入來說,現在針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還是太少了。”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鋒說。
呵護希望
對一個家庭而言,最大希望莫過於孩子﹔對一個國家而言,最終的希望也在於兒童。
兒童之所以如此受關注、受重視,因為他們是初升的太陽,世界終究是他們的﹔同時,又因為他們像剛剛破土的幼苗,需要不斷栽培、剪枝才能成為家與國的棟梁。
如果一個孩子,在十歲左右就已能看穿一生,不過是父兄打工、漂泊的命運,那該是怎樣的慘淡。這或許正是許多貧困兒童讓記者不忍聞問其境遇的原因吧。
沒人否認,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但這花朵如果不細心培育,妥為照料,結出的怕會是“苦果”。
許多地方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犯罪越來越頻發,而且呈現出低齡化趨勢,有時犯罪手段和犯罪動機讓人匪夷所思。在一些群體性事件中,不少新生代農民工乘機打砸宣泄,也顯示了根深蒂固的與城市的隔閡、對社會的冷漠。
這不是偶然。記者在貧困地區採訪,能深深地感到貧窮對孩子的傷害。他們中有許多人不善交流、充滿恐懼,還有許多人不願學習、乏人管教。他們少有絢麗的夢想,也不談興趣和愛好,他們告訴記者,最想快點長大,去打工掙錢。
打工掙錢,或許是這些孩子最接近的現實。因為過去十多年間,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雖然不斷增大,但農村生源在重點大學所佔比例卻逐年下降。北京大學的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降至一成,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也僅佔17%。
不過終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沒有良好的教育,沒有廣博的見識,沒有長期積累的社會資源,他們即使付出雙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收獲到自己所期待的。到那時候,他們將怎樣安於自己打工的命運?怎樣看待這個社會的現實?這些,都是大可焦慮的問題。
改變必須從現在開始。如今,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已經可以免費上學,也能享受營養餐,這是很大的成績,但還遠遠不夠。出身的差異盡管沒辦法消除,但政府可以盡量地彌合那些不平等,提供均等化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使每個兒童都有夢想、都有希望。
請呵護兒童、呵護希望。(半月談 王軍偉 蘇萬明 楊玉華 孟昭麗 李美娟 李春惠 劉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