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失衡引發貧困固化之憂
盡管存在各種安全隱患,但是寄宿制學校依然是很多貧困地區學生的最優選擇。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受撤點並校和城鎮化發展影響,當前貧困地區學校設施不足、教師短缺現象突出,由教育不均衡導致的貧困固化現象亟待引起重視。
陝西省延川縣土崗鄉中心小學距縣城40公裡,記者在這所學校採訪時看到,課間休息時,偌大的操場上基本見不到學生活動的場面。
土崗鄉中心小學校長郭生俊說,2003年他剛到學校工作時,還有340多個學生,那時不僅學校一到六年級班級齊整、教師全部是師范專業,學生素質也相對較高。后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數量越來越多,學生流失速度也逐年加快。現在這所學校,幼兒園到小學總共隻有10人。“這些孩子當中,要麼是家庭條件不好,不能外出就讀的﹔要麼是無法跟隨打工家長外出的留守兒童,其中遺傳智障兒童佔了不小的比重。”郭生俊說。
福建省周寧縣泗橋鄉赤岩小學校長周倫炳告訴記者,由於缺乏專職教師和實驗設備,現在學校的計算機課和實驗課隻能口頭講述。在課改后考試越來越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導向下,農村學生單純依靠刻苦應對應試教育的方法,將很難應付新課改的要求。“今后農村孩子考入名校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周倫炳說。
陝西省延川縣教育局副局長劉福祥說,根據他們多年的統計,原來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在中考及以前的考試中,成績相差不大,現在考入名牌大學的農村孩子越來越少,說明不是農村孩子不努力、不刻苦,而是所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越來越明顯。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鋒也坦言,自從國家實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后,不少人誤認為貧困地區的兒童義務教育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事實上,目前貧困地區還存在優質教師流失、教師年齡及知識結構老化、中小學校舍不夠安全、教育配套設施和服務跟不上等問題。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曾在青海、雲南、貴州等三地的貧困縣做過一項調查,因為沒有機會接受學前教育,這些地區兒童在認知、語言、記憶和社會規則方面的心理發展僅相當於城市幼兒園同齡兒童的20%至60%。
身體發育遲緩 健康狀況堪憂
與城市的不少“小胖墩”相反,許多貧困地區兒童吃飽飯尚成問題,營養不足、發育遲緩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健康狀況令人心憂。
一天兩頓飯 干糧是午餐
上午快10點鐘的時候,捧著盛有大半碗南瓜粥的搪瓷碗,圍坐在一屜饃饃前,13歲的馮翻翻狼吞虎咽地吃著,這是她每天的早飯。吃完這頓,下一頓飯要等到下午放學后才能吃上。
馮翻翻是陝西省延川縣土崗鄉中心小學的三年級寄宿學生,在這個山大溝深的陝北貧困山區,一天兩頓飯是常態。在學校,記者看到了一張學生作息時間表,上面顯示從早晨6點50起床到晚上8點40熄燈的近14個小時內,隻有早上9點40和下午5點40兩個用餐時間。
每天早飯時間,學校會同時給學生分發一盒牛奶加一個雞蛋的營養餐,馮翻翻拿到牛奶和雞蛋后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鎖到宿舍櫃子裡。“留著晚上餓的時候吃。”她解釋說,晚上學校一般會做面吃,晚自習后還是會餓。
在青海省樂都縣達拉土族鄉甘溝小學,一年級土族男孩李永祥今年8歲,每天早上他7點起床,吃一袋方便面,然后和幾個小伙伴一起趕半個小時山路到學校。當記者問他午餐吃什麼時,他和幾個小伙伴都從書包裡掏出了塑料袋,有的包著油?子,有的是干饃饃。“學校中午會發一袋牛奶,就著牛奶吃。”李永祥說。除了牛奶,學校還會發一個蘋果和一個桃酥。
除了正常的三餐營養保証不到位,校園周邊的各類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山寨食品和“垃圾食品”也成為危害兒童身體健康的隱患。奧加奧餅干、康帥夫方便面、綠白口香糖……在不少貧困山區的學校周圍,仿照知名品牌的“三無食品”或者“山寨食品”屢見不鮮,而這些都成為孩子們眼中難得的“美味”。
馮翻翻告訴記者,她和同學們最想吃的就是方便面,有時一塊兩塊的零花錢攢下來就為了買八毛錢一包的方便面吃。
營養不足 發育遲緩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的深山裡,記者被一條岔路上孩子的身影深深吸引:男孩身高隻有一米多一點,卻背著一個有身體三分之二大的背簍慢慢前行。
“你幾歲了?背簍裡是什麼?”記者問道。男孩沒有回答,而是停住了腳步,將勒在額頭上的背帶緩緩卸下,茫然地看著記者。他流著鼻涕,嘴角爛了,還流著一點口水。
男孩身后20多米處,是他的父母。由於身上的背簍太重,正停腳歇息。記者上前與他們聊了起來。孩子叫韋波,家在4公裡外的弄雜屯。記者提出去他們家看看,夫婦倆很平靜,說要走一個半小時。記者替韋波扛起背簍,背簍很沉,不下20斤。一下子輕鬆的韋波笑了,開始輕快地往前走。
記者把隨身帶的一點蘭花豆和礦泉水給韋波,他接過后羞澀地拽著不肯吃。終於又到了一個山頭,突然發現一直在前頭走著的韋波不見了。緊接著聽到幾聲咳嗽聲,原來他躲在一塊石頭后面悄悄地吃蘭花豆,吃得急嗆著了。
母親張愛新說,韋波9歲了。20斤的背簍每天壓在他的肩膀上,讓他看上去隻有城裡五六歲孩子的身高。
記者了解到,由於缺乏足夠的營養攝入,體重偏低、發育遲緩和貧血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重要問題。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知名營養專家陳春明長年關注貧困地區兒童,她告訴記者,2010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的生長遲緩率為9.9%,其中城市僅為3.4%,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貧困縣兒童生長遲緩率高達20%以上,處於中等嚴重程度。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疾控處處長陳發欽說,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廣西貧困農村地區兒童生長遲緩率、低體重率、貧血率各為21.6%、22%、16.9%,分別是城市兒童的21倍、9倍和1.7倍。
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的中國兒童營養與健康報告顯示,在貧困地區,農村學生普遍存在“營養貧困”,近一半學生不能保証每天吃上三頓飯,在一個月內有三分之一學生吃不上肉,三分之二吃不上雞蛋。
除了營養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營養不良也是影響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嬰幼兒健康的突出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對青海、貴州、雲南等省區貧困縣的調查顯示,孕婦和2歲以下兒童的貧血率均超過50%。陳春明說,貧血高發會嚴重影響兒童大腦、骨骼發育和智力發展,帶來的損失終生難以彌補。
“農村兒童健康狀況是筆糊涂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普遍存在的營養不足,貧困地區農村基本的公共醫療服務難以到位,也使得貧困兒童的健康水平與城市孩子存在較大差距。
在地處羅霄山區的江西省永新縣,縣衛生局副局長王元倫坦言:“農村孩子體檢率不高,而且,體檢項目中隻有身高、體重等少數幾項能完成,而視鼻聽、血紅蛋白等項目因為鄉鎮衛生院設備缺乏根本開展不了。”
“農村兒童的健康狀況是筆糊涂賬。”廣西都安縣衛生局基婦股股長藍首惠說,“在城市學校,一般每個學期孩子們都能體檢一次,而這樣的公共衛生服務對農村貧困山區的兒童來說是難以保障的。”
有計劃地注射疫苗,能有效幫助兒童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但記者深入山區採訪了解到,農村貧困地區兒童疫苗漏種情況時有發生。張愛新告訴記者,因為學校離家太遠,9歲的韋波至今沒有上過學,也從來沒有接種過疫苗,也沒有人告訴他們需要“打針”。
一個基層衛生人員說:“農村地區點多面廣,在一些鄉鎮,村裡的防疫醫師跑一天也許隻能為一個兒童接種,而每針隻有三五元的勞務費。這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記者了解到,貴州紫雲縣及廣西都安縣等部分農村地區近年來還因為漏種疫苗暴發過傳染病疫情,嚴重危害兒童健康。
同時,由於營養和衛生狀況差,貧困地區兒童也成為疾病多發的高危人群。據了解,肺炎、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等已成為農村貧困地區兒童的健康殺手,而呼吸道和接觸性傳染病近年來呈現增多趨勢。2010年至2012年,廣西手足口病死亡316例,其中農村233例,佔比74%。
江西省衛生廳醫政處處長龔小敏說,手足口病早期就是感冒症狀,危重的手足口病發病非常快,從發病到死亡一般隻有三天時間,病情不允許孩子在醫院間轉來轉去。而在農村的孩子,“感冒”首選就近的村醫和鄉鎮衛生院,因診療水平有限,救治時間很容易被耽誤,所以,手足口病患兒死亡率在農村地區較高。
“農村貧困地區兒童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江西省衛生廳農村衛生處處長予季說,“以手足口病為例,在江西省兒童醫院,手足口病的危重兒99%是農村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