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索的心靈 黯淡的夢想
沒有絢麗的夢想,沒有業余的愛好,甚至沒有相互傾訴、相互寬慰的伙伴,許多貧困兒童的精神世界同樣貧瘠而蕭索。
最知心的朋友是小狗
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中心小學是完全小學,全校有9名老師,幾十名學生,一年級最小的一個班隻有2名學生,家境稍好的學生都去了外地,留下的多是貧困家庭的孩子。
二年級的賀雅潔、四年級的安玉榮、五年級的劉雪玲等幾個女孩子在一個宿舍,最初記者試圖和她們聊天時,她們你看我,我看你,沒人敢說話。老師告訴記者,劉雪玲父母離異,都又結婚生子,她就和爺爺奶奶生活,雖然學習成績差,但會洗衣做飯,能做幾種面食。
過了一會兒她們和記者熟了起來。“帶你去看‘白醫生’吧!”安玉榮說完,就和幾個伙伴一起往校園旁邊的一塊空地上跑。“白醫生”是一隻白色的小狗,安玉榮一看到它就緊緊地把它抱在懷裡。這時賀雅潔也去撫摸“白醫生”,她長得特別矮小,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賀雅潔從一年級就住校,可以看出她特別依戀安玉榮。
“‘白醫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有什麼心裡話、什麼委屈、什麼苦惱,都說給它聽,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放學后來看它。”劉雪玲說。
“特別盼望學校能來一些年輕的老師,可以和我們說說話。”劉雪玲告訴記者,最讓她難忘的是去年浙江大學的學生來支教,老師講了很多新鮮的故事,至今自己仍收藏著志願者寫的臨別贈言。
文安驛鎮中心小學的老師平均年齡40歲以上,老師採取包班上課,學生每天都要面對同一個老師,特別渴望和外邊的世界交流。
江西省永新志願者協會理事長周文琪說,由於貧困地區的家長普遍文化素質偏低,和孩子通電話時也多是問問學習情況和家裡老人的身體。即使是假期回來,也是匆匆忙忙,孩子們的“心事”隻能在幼小的心裡越埋越深,找個人說說心裡話,成了“奢侈”的心願。
山區教師楊元鬆,對貧困地區孩子的心靈世界有著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曾編著《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一書,引起較大反響。他認為,在農村貧困地區相當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或者從小就開始住校。“在人生的旅途上,他們是一群精神孤獨的長跑者,他們有很多困惑,卻沒人可以交流,他們渴望親情,卻沒有對象傾訴。”
“我的夢想是能穿上高貴華麗的衣服”
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鎮大畈中歐光彩小學位於大別山腹地,海拔800米的半山腰上。面對三年級的十幾個孩子,記者大聲問:“你們的願望是什麼?”
“我的願望是有錢,然后買高貴華麗的衣服穿。”在同學們的嘰嘰喳喳中,11歲的方玉娜回答得十分響亮。方玉娜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年邁的老人隻能保証她不餓肚子,對於其他的願望無暇也沒有能力顧及。
記者留意到,長期物質匱乏使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很早就養成了堅韌和吃苦耐勞的品格。在世界觀逐步形成的特殊年齡階段,不少孩子也對金錢有著強烈的渴望,他們渴望成為富人、老板,甚至羨慕打工掙錢的哥哥姐姐。
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猴場鎮馬寨小學位於大石山區之中,全校180多個學生都是走讀生,不少學生單程就要走兩三個小時,翻越幾個山頭。由於早上起得太早,許多孩子來不及吃早飯就上路了。
十幾個小時不吃飯,中午簡單的零食自然無法填飽這些孩子的肚子。在六年級,記者問:“上午上課時,肚子餓的請舉手。”全班27個人,17個人舉起了手。15歲的梁開發坐在靠窗戶的一側,爸爸媽媽外出務工,他和爺爺生活在一起,聽到記者的提問,默默地舉起了手。
“爺爺一天給你多少錢用來中午買東西吃?”記者問。
“一元錢。”梁開發說。
“既然吃不飽,為什麼不向爺爺提出多要點錢呢?”聽到記者的追問,梁開發突然眼圈充滿了淚水,雙手墊在臉下,趴在了桌子上。記者不忍心繼續追問他的家境。
過了一會,記者問梁開發:“長大了,你有什麼願望嗎?”
“打工掙錢。”梁開發幾乎不假思索地說。
楊元鬆認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容易羨慕條件好的城裡人,也容易產生對金錢的渴望,甚至同村的大齡孩子外出打工一兩年回來,換了發型,買了手機,穿了時髦衣服,也會對他們敏感的內心世界產生影響。
“iPad可以吃嗎?”
記者在貧困山區曾問過孩子們:“知道iPad、iPhone是什麼嗎?”
“是英語單詞?”“iPad可以吃嗎?”……記者留意到,當美國蘋果公司的iPad平板電腦、iPhone手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為街機的時候,這些農村貧困地區的兒童對此卻一無所知,宛如“被現代化拋棄的一代”。
記者在貴州省安龍縣普坪鎮納汪村鴨子井軍民希望小學和安龍縣平樂鄉龍蛇小學的現場調查表明,普通手機在貧困地區孩子中的持有率仍舊很低,網絡“只是聽說過”,智能手機更是聞所未聞。
電視仍然是許多農村貧困地區兒童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廣西大化縣雅龍鄉盤兔村的一個山弄裡,坐落著幾間簡易破舊的房屋,房屋周邊怪石嶙峋,從屋裡到幾十米遠的山上,沒有任何道路,隻能踩著石頭上去。這就是15歲女孩韋鳳珠的家,見到韋鳳珠時,她正在門口劈柴,她11歲的弟弟韋海主和10歲的弟弟韋海正在石頭叢裡玩泥巴。
韋鳳珠告訴記者,家裡共有兄妹五人,除了姐姐,兄妹四人都沒有讀過書。
“你弟弟會寫自己的名字嗎?”記者問韋鳳珠。
“會,我教的。”
“你沒有讀過書,怎麼會寫?”
“電視上學的。”
記者發現,和村裡的老年人不同,韋鳳珠姐弟三人都能說簡單的普通話,這都是他們在電視上學到的。
但是和姐姐還能和記者交流不同,韋海主和韋海兄弟非常內向、怕生,無論問什麼都不回答,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兒。記者採訪發現,由於遠離現代社會,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顯得性格內向、自閉,對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物有一種恐懼感,以至於記者和一些兒童之間簡單的溝通都無法完成。
遠離現代社會也造成貧困地區兒童和城市兒童之間的隔膜。記者在延安市延川縣一個依山而建的石窯洞裡,見到13歲的女孩楊可婷時,她正在幫著媽媽照顧1歲的弟弟。“現在鄉裡沒有小學了,隻好來縣城讀書。”楊可婷的爸爸無奈地告訴記者。
楊可婷在延川縣一家比較好的小學讀書,她告訴記者,班裡有60多個人,城裡孩子40多個,農村孩子20多個。好朋友都是農村的,自己喜歡和農村的孩子玩。“他們城市的孩子在一起都是談論電腦的事情。”楊可婷說,我從來沒有上過網,最大的夢想是能考上大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