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近些年,《平凡的世界》《马向阳下乡记》《老农民》《青恋》等农村题材电视剧,获得了较高的口碑和收视率。但总体来看,当下农村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偏少。据广电总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314部、13470集,其中当代农村题材14部、415集,分别占比4.46%和3.08%。
回顾中国电视剧诞生60年、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荧屏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它们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观众的审美诉求,留下了众多精品力作。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一大批直面农村改革环境、反映农民精神生活的作品,其中以“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以及《外来妹》《女人不是月亮》等剧为代表,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同时获得了飞天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等多个奖项,书写了中国电视剧的经典篇章。进入新世纪,借着“三农”政策的春风,一批触及时代发展热点,书写农民创业打拼历程的优秀电视剧脱颖而出,包括《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当家的女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与时代同行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分析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状况,其中有城市化进程中受众口味和消费市场变化的客观原因,电视剧自身创作的问题也不容讳言。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中,时尚化、都市化背景的现实故事对当下观众更具吸引力,都市剧成为电视剧市场的主流产品。另一方面,当下农村电视剧创作也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创作思路狭隘,故事不接地气,人物形象过于高大全;另一方面很多编剧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剧情缺乏乡土温度,缺少时代气息,讲述的乡村故事既不打动人也不能说服人。
与电影不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观看电视剧仍然是受众最多、最为普及的大众娱乐方式。这一群众基础决定了农村剧具有巨大的收视潜质。当下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度日益走高,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到“返乡体”文章的火爆,以及弥漫在文化界的“乡愁”氛围,说明城市化进程并没有隔断中国人的乡村情怀,变革中的乡村故事亟待文艺工作者去发现去讲述。换句话说,不是观众不爱看农村剧,而是能够满足当代观众需求的优秀农村剧太少。
当然,有良好的收视潜质不代表容易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当下农村剧创作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题材现实化。目前主管部门大力倡导、也最受观众欢迎的是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做到对现实问题不回避、不虚化,既呈现发展困境,又探究改变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回避矛盾。二是农民主体化。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只有农民自身在思想上得到启蒙,承担起建设农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农村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变。电视剧只有塑造出这样的农民主体形象,才能真正起到启蒙农民、引发社会关注的作用。三是文化地域化。当下农村电视剧创作模式化严重,“东北风”的农家大院和一口“东北腔”的小品演员成为农村电视剧的标配,而展示其他地域农村文化的电视剧鲜见踪影。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深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多呈现本地域风俗,让多元化的农村风情也成为剧情的一部分,唯其如此,农村剧才能显得真实而鲜活,生动而活泼。四是理念现代化。观照农村生活、塑造人物形象需要灌注现代思维,而不是遵循陈旧观念塑造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设计不近人情的剧情。五是运作市场化。要充分挖掘农村题材剧所具有的市场商机,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努力挖掘农村题材的市场商机、优化市场运作方案、拓展市场接受度、提升传播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创造了大好机会。新的现实语境,督促农村题材电视剧加快升级换代。新的乡土故事,变革时代的复杂性,孕育具有生命质感和心灵温度的时代影像。进一步挖掘思想资源,将乡村文化和历史传承对接起来,强化现实性和时代特色,深入乡村体验生活,摆脱闭门造车的想象式表达,在叙事类型、艺术风格、营销宣传等全方位进行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农村题材电视剧才能实现主题宣传、艺术呈现和商业效应的“三赢”,留下兼具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作品。(丁莉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